第一十七章 断头山伏击战,神秘的高人在现 (第1/2页)
东鸭西楼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
;&
;此时,已经是五月中旬,距离张异所说的时间点还有一个半月。
&
;&
;常遇春并不太熟悉北方的战线布局,因为他毕竟不是那场战斗的组织者。
&
;&
;他能做的,惟有将消息传递给朱元璋。
&
;&
;让皇帝自己做抉择。
&
;&
;朱元璋收到消息的时候,已经是五月十八。
&
;&
;他正在御书房,和李善长等人商讨战败带来的影响。
&
;&
;御书房里,争论不休。
&
;&
;朱元璋和李善长都陷入了纠结之中。
&
;&
;其中,以李善长最为难受。
&
;&
;大明内部,在洪武三年之后,对于北方的北元政权的应对,一直有两种声音。
&
;&
;其中一种,就是认为既然大明已经拿回了除了河西走廊之外的所有汉人王朝统治区,就当以长城为屏障,执行防守的策略,好休养生息。
&
;&
;这套策略,也是历代王朝除了汉之外多数朝代执行的策略。
&
;&
;从文官集团的角度来说,朝廷发动太多的战争,资源会向武将倾斜,于国家而言,对休养生息不利,也对文官集团不利。
&
;&
;而从武将的角度而言,哪怕是徐达这种比较稳健的将军,也主站一口气将蒙古人打溃。
&
;&
;尤其是王保保手下的主力并未受到太大的伤害的情况下。
&
;&
;放任王保保和北元在漠北壮大,就是养虎为患。
&
;&
;这样一支军队盘踞北方,大明的国防压力,在未来的十几几十年,会变得非常大。
&
;&
;与其如此,不如挟着洪武三年北伐胜利之势,一举击溃对方。
&
;&
;可是徐达这场胜利,成为了文官们反对北伐的理由。
&
;&
;疯狂朝着皇帝进谏。
&
;&
;可他李善长呢,他的立场在哪?
&
;&
;身为文官之首的李善长,他十分清楚自己的根基在哪?
&
;&
;他为文官,可靠山却是淮西的那些老兄弟,那些武将。
&
;&
;洪武三年,皇帝册封的六公二十八侯二伯,除了同是文官的刘伯温汪广洋,其他人就是他李善长的靠山。
&
;&
;“李相,您说句话……”
&
;&
;众人争论不休的时候,终于将目光全部聚焦在李善长身上。
&
;&
;大家都希望李善长支持自己的意见,这让李善长十分为难。
&
;&
;“陛下,浙直总督常遇春军报……”
&
;&
;这份军报,终归为李善长解围了。
&
;&
;朱元璋让人进来,摊开这份军报。
&
;&
;当看到张异的名字,他脸色大变。
&
;&
;张异下山,他是知道的。
&
;&
;这小子跟父亲提出要求,说要下山,老张不许。
&
;&
;老张给他的条件,是他养伤满三年,再让他下山。
&
;&
;结果张异转眼拉上老陌,偷溜出去了。
&
;&
;也正是因为张异偷溜,朱元璋也失去了他的消息。
&
;&
;原来这小子又溜到常遇春那里?
&
;&
;朱元璋将军报上上下下,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脸上露出欣喜之色。
&
;&
;“诸位,战争都没结束,现在也不是讨论这个的时候……
&
;&
;都散了吧!”
&
;&
;本来是皇帝让他们过来讨论这次战败的影响,可朱元璋却突然改了主意。
&
;&
;常遇春那份战报,似乎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
;&
;百官面面面相觑,胡惟庸和李善长对视一眼,不明白老常究竟说了什么,让朱元璋如此激动?
&
;&
;“微臣告退!”
&
;&
;老朱不愿意说,百官自然不会问。
&
;&
;他们陆续离开御书房,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
&
;&
;“李相,看起来,这以后咱们大明的战略改变,已经不可逆转……
&
;&
;但陛下并未下定决心!”
&
;&
;李善长看了一眼自己这个所谓的学生,心里琢磨着他真实的意愿。
&
;&
;他问了一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