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流刀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这一番话一说,连陈师道也只能吞下这颗苦果,于是辩论得以照常进行。
小萝卜头赵鼎打击赵明诚的欲望强烈,直接打头阵,说道,“《诗》上通乎道德,下止乎礼义,可以兴君子、成圣人。
用新学的观点就是说,《诗》乃先王法言,当以道德礼义解之,并且可以化革人心,起到‘一道德,同风俗’这样改变世俗规范的作用。故新学对于诗经的经解阐述可以更好的说明这些问题。”
赵明诚木的办法,拿出百分百的精神积极应对,第一个发言并不是阐述蜀学观点,而是先打击赵鼎的观点。
“何谓‘一道德,同风俗’,王安石是这样解释的,理想的和谐社会并不是通过政令与刑罚所能达到的,一定是靠“风化”的力量,是君王率先以身作则教化万民,使人民知礼义的。
而想要达到这样的和谐社会,对人民的教化是根本,王安石还试图通过教化建立起儒家理想的“父父子子,夫夫妇妇”人伦秩序,可殊不知这种靠道德维系的社会最是脆弱,一旦有一颗未清除的污点,就会扩散到整个社会,王安石此言太过理想化。”
“此言差矣,王公所向往的世界是没有社会矛盾,上下内外关系是和睦的,人人守礼,自食其力并自得其乐,生活富足而有节制,于是天灾人祸都不能造成伤害。而这并不是理想化,三代之治就达到过这种程度。”
赵明诚还待继续对此条进行辩驳,被慕容博士的话语拦住了,“停!怎么全都偏题了?不是说的诗经用何解最好吗?咋都成探讨理想社会了。”
接着程振组轮流有人出来给新学吹牛,什么用群书注经诗经,用各种新奇观点解读诗经,总之,王安石的脑洞的确够大胆。
赵明诚则是以苏辙的人情论为核心,对程振组发起进攻,他首先批评了王安石解《诗》委曲牵强的弊病,其次对王氏以“法度”解《诗》加以抨击,认为这样不足以解《诗》之真义,认为唯有“人情”才是解释六经的锁钥。
见赵明诚带上一个白给的向子諲见招拆招,辩论的滴水不漏,实在是难缠至极,一场本来胜券在握的辩论硬是拖成了五五开。
程振组最后一个成员朱胜非准备玩阴的,破赵明诚的心防。
“你我都知道人情的含义是指人们喜怒哀乐的感情,虽然可能更为接近于诗篇原意,但这绝对不是官家与士大夫们所需要的,所以蜀学永远不会被视为官学,用它治诗经,科举无望矣,而太学诸生都是为了科举出仕,又如何去选蜀学治诗经呢?”
朱胜非高估了自己的嘴炮能力,&#
;.u
s
&#
;赵明诚是有自己的一套三观的,自然不会人云亦云。
最后是总结陈词阶段,赵明诚坚持认为王安石不解人情,徒言诗经里的礼义是行不通的。但也同样不否认新学对于诗经的不少经解可能更好。
他认为做学问,不应该局限于门派之见,而是博采众家之观点,融汇所学,形成自己认为最合理的那个观点。
比如诗经所涉及的范围上至国家政事、天下兴亡,小达饮食男女、草木鸟兽虫鱼,无所不及,国家政事、天下兴亡可以用礼义往上套,可草木鸟兽虫鱼也要强行穿凿附会吗?
赵明诚这番说法自然获得了欧阳学谕及两位博士的赞同,就辩论来说,双方还算平局收场,但就现场表现来说,明显赵明诚力压全场,给几位学官都留下了深刻印象,想来评等不会低了。
对于这点,赵明诚自然是嗤之以鼻的,后世就是因为太多这种闲的蛋疼的人,才会导致如鲁迅等人的文章,恨不得每个字都塞上大家想要他表达的意思。
一般来说对任何事物的理解都有三重境界,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王安石对诗经的义理阐述明显处于“见山不是山”的境界,而苏辙就不知道是处于“见山是山”,还是“见山又是山”的境界,但赵明诚明显已经跳出了第二层的境界。
: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行经义、罢诗赋,为达到“一道德同风俗”的统一价值观的目的创作《三经新义》以道德性命的义理之学主导科举,引导并带动了以道德性命的义理之学解经的学术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