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同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于各行各业的分工越来越细分化,这导致个体的人只有依靠他人的劳动成果,才能在现代的社会生活中得以生存,换而言之,人类已经变成了庞大的共生体,他们相互利用、相互依存。但是,就像“二八法则”所说的那样,百分之二十的人掌握着社会中百分之八十的财富,而百分之八十的人却仅仅占有百分之二十的资源,那百分之二十的人实际上支配着剩余绝大多数人的生产劳动。

老刘,叫刘福顺,今年四十多岁,一米七五左右的身高在人群中算不得突出,但是身体枯瘦却能让人一眼就辩识出来,因为长时间干活,他的长满老茧粗糙的手,不论是夏天还是冬天都皴裂的厉害,特别是冬天,手指和手掌心各种皴裂的伤痕,所以,他手指上常常缠着胶布。因为生活的负担,他的眼神有些空洞,脸上满是不善于言谈、不善于交际的中年人,还不得不面对生活、面对和他人交际的,略带微笑、似笑非笑,又有点严肃的尴尬复杂的成年人的表情。

刘福顺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刘乾从小就不喜欢读书学习,初中没毕业就肄业在家。刘乾在家待了几年后,合着几个初中一起打游戏打架的成天鬼混的同学,去了城里打工,前些年因为偷盗、打架斗殴犯了事蹲了班房,被关了几年。刘福顺夫妇为了这事还专门去了城里的监牢里看了刘乾,声泪俱下地劝说儿子要改恶从善,这是刘福顺第一次到大城市里,以前他最远也就是去过小县城,这城市的高楼林立给他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鲜感,但是,各种高楼、道路、路标、信号灯又让他茫然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小儿子刘坤不仅是家里的骄傲,更是全村人心中的骄傲,他是十里八村众多家长口中的优秀的学生,也是那些还在村子小学里上学的孩童们的偶像。刘坤与哥哥不同,自小就勤学好问,年年拿优秀,常常得第一,是班级、年级和学校里的学习标杆。去年高考,他以县状元的身份,考入了

市的重点大学。

有两件事能让刘福顺感到特别地开心,一件事就是有人和他谈论他的小儿子,他觉得这是他努力培养取得的成果,其实,与其说是刘福顺培养的好,还不如说是刘坤自觉性好,他从小到大读书几乎没让老师烦过心,更不用说刘福顺了。另外一件事就是他和人闲侃各种历史,这时的他会一下子变得健谈起来,甚至是眉飞色舞,因为这事她老婆没少调侃过他。

刘福顺的文化是高中毕业,在他们那个年代,学历算是高的了,他参加过八几年的高考,成绩不错,可是因为家中没钱,而且那时候的农村的父辈们根本就不重视学习,所以,他就没有去读大学,也就失去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因为比较瘦弱没有力气,他根本就不是干农活的料,就为这没有少挨父亲的责骂。他年轻时喜欢看通俗历史演义小说和各种历史书籍,什么《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英烈传》、《水浒传》、《封神演义》、二十四史简史、《中国史纲》、《纪事本末》、《三国史话》等,也算是个熟读历史、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可耕田种地却不需要这些,只能把这些当着茶余饭后吹牛闲侃的谈资。

刘福顺老婆叫蔡春兰,别看名字起的文雅秀气,她却大字不识一箩筐,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九几年,国家推广文化知识普及扫盲工作,她在生产队里放羊式地学了一段时间,这种学习不过像蜻蜓点水,过了一段时间,又都还了回去,她也只能认识两个儿子名字。蔡春兰有着农村妇女典型的特点,没啥想法、能吃苦耐劳,喜欢和人东家长西家短地嚼舌头。她身高一米七五往上,因为常年劳动,身体看上去像男人一样结实,她和刘福顺站在一起,颇有种“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的感觉。

刘福顺家中有几亩地,前些年,大儿子在外,小儿子还在老家上学,一家三口全靠这几亩地养活着,虽说家里过得并不富裕,也能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儿子考上大学后,不比以往在县城里了,学费和生活费成了家里的一大笔开销。尽管国家对粮食设置了保护价,可这一亩地一季一千斤左右的粮食,也就卖个千把块钱,除去肥料费、工具费等一系列费用,每亩地也就净赚五六百块钱,一年两季下来几亩地的收入估计五六千块钱,差不多勉强够儿子一年的学费。村里人情事务又比较重,日常还有各种开销,眼看这光种地很难将生活维系下去了,蔡春兰就在刘福顺耳边吹枕边风,说人家去城里打工怎么怎么挣钱,那个谁在城里一年挣了多少钱什么的。

刘福顺思前想后,决定趁着自己还没有变成一把老骨头之前,出去“闯一闯”,可他毕竟四十几的人了,身体完全不能和二十多岁、三十多岁的年轻人相比,再加上又没啥技术和体力,还有“文化人”的固执,不懂得和别人交往套近乎,换句话说,就是不懂得人情世故,所以,这事还是费了一点周折。最后,还是他老婆蔡春兰托人找关系才把这事解决了,跟着同乡一个沾亲带故的包工头朱广生去城里工地上了个“小工”,就这样,总算加入了浩浩荡荡的农民工大军当中。

所谓的“小工”是区别于“大工”,大工在工地上一般指瓦匠、水电工之类的带有一定技术活的人,小工嘛一般就是跟在大工后面,给大工拎拎水泥、递递砖块工具,基本都是重复的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活。小工干一天六十到八十块钱,大工一般是小工工资的一倍,有点比一倍还高些。

包工头朱广生九几年那会就开始和人进城打工,本质上说,他和他一起的那些人是当地的第一批农民工。在工地上干了多年的活,朱广生赚了一些钱、积累了点财富,他为人又比较活络,于是,后来就拉扯起来一只队伍,自己做包工头,承包建筑工程。房地产生意不错的时候,他也赚了不少的钱,算是当地先富裕起来的那些人,他先是在县城里买了新的商品房,后面又在城市里买了房。

朱广生在老乡们眼里是有头有脸、让人羡慕的有钱人,但是,你要是说他真的多有钱也不见得,干这行欠钱跑路是常有的事,以前他也经常拿不到工程款,每逢过年过节,他常常登门求爹爹告奶奶的,拜托这个、恳求那个,还要安抚自己队伍里的人。他文化有限,小学没毕业,颇有些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和思想,因此,别看这些年折腾过来折腾过去,始终也只能做一个在底层的小包工头,事业始终卡在瓶颈这不上不下,有时,为了节省人力资源,除了监督别人,他还会亲自上阵干活。

朱广生为人不算阔绰,自己没多少文化,也没太大能力,更没有什么雄心壮志,所以,这些年,他的队伍当中来来去去的人很多,只有那么几个和他有点亲戚关系的人还留了下来,毕竟是本家人,朱广生一般还是不会亏待他们的,这些人也知道要靠朱广生这颗摇钱树,有事没事说点好话、送点土特产是常有的事。这种任人唯亲,或者说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模式,也从另外一个层面导致他的事业无法发展壮大,不过他倒是安于现状,认为维持目前的状况也还不算不错。

去年,儿子考上大学后,地里的庄稼收拾妥当了,刘福顺把家留给了蔡春兰,他跟着朱广生去城里打工去了。蔡春兰本来也想到工地上做个小工,可是,一来家里几亩地还要照顾,二来她一个妇女到工地上也不太方便。

“老刘,你最近是咋了?整天愁眉苦脸的,你说你这不高兴全写脸上了,生怕别人不知道似的。”一天晚上从工地上回来吃完晚饭后,老孙向刘福顺问到。老孙全名叫孙常民,和刘福顺是老乡,两个人年纪差不多,也比较能聊的来,两个人在老家就比较熟识了,他比刘福顺早几年来城里打工,这几天看刘福顺总是闷闷不乐,好奇关心地问到。

工地上每天的工作是单调枯燥的,早上基本上天刚放亮就要起床,简单地吃个早餐后,去工地开始一天的忙碌,特别是夏天,中午时间太热,怕施工人员中暑,所以都会趁着早凉尽早上工。中午大家回来吃个饭,午休调整后,继续干活,这一干就要到天完全黑下来。晚上的时间比较自由的,这个时间也是一天里最热闹的时候:有人从二手市场淘个电视回来,收几个带着雪花的频道,三五工友围在一起看看电视,打发这无聊的时间;手机功能强大后,小年轻的喜欢回来躺在床上玩玩手机游戏;有些好堵一点的人,四五个人支个桌子打扑克或者打麻将,往往这个时候要里三层外三层,围着一群人看热闹;像刘福顺和老孙这样的很少,他们喜欢饭后散散步,这一天活干下来,很少还有人愿意多走几步,宁愿躺着也不愿意动;还有像刘福顺这样闲来没事喜欢看的,更是少之又少,要知道,来城里打工的多半念书不多没有多少文化的人,年轻人多数是不想读书才沦落到这种地步。要是赶上工期交付进度十分紧张的情况,大家自然不能清闲,晚上的工地也会灯火通明,机器声不断轰鸣着。节假日是很少的,没啥急事一般情况下包工头也不会让大家请假,每一天都是一笔开销,这些人多多少少都学会了精打细算,偶尔会放个假,有些人也会到城里转转,体验体验城里人的生活。

工地上的条件是相当地艰苦的,住的是简易的工棚,是那种用铁板临时搭建的两三层高的“房子”,感觉一阵大风就会吹倒,虽然这好像从来没发生过。这种房子往往只开了一扇门而没有窗户,所以夏天显得异常闷热,下雨天底层时不时会漏雨,而一层则变得湿答答的。楼上楼下的楼梯很窄,通常只容一个人通过,两个人上下走时要大幅度地侧着身体,有好几次,刘福顺都差点摔下来。工棚一般在工程施工开始时就建好了,施工结束后拆除,一间房子上下铺有住十几个人的,因为本来住宿资源就比较紧张,再加上女人很少,所以很少有单独供女人住宿的房子,经常出现的状况是男女混住在一起,女人只好用不透明的蚊帐遮住自己的隐私。刘福顺还见过一家三口来打工,住在一起的,孩子出生还不到周岁,小夫妻两为了生计只好出来打工,为了方便照顾这小孩,一家三口挤在一张床上,孩子要是晚上闹腾,整个房间的人都不得安生,不过大家都会对这种家庭新生怜悯,不会计较什么。

工棚建好后,相应的水电及洗澡的地方也会相应建设好,临时的水龙头会一排放在工棚不远的地方,大家早晚刷牙、喝水都靠这些水龙头,一开始人多的时候会排很长的队伍,过段时间大家彼此默契了,就像是商量好的那样,会相互错开时间。洗澡的淋浴像北方大澡堂里一样,一排排的,这个是为数不多的男女分开的地方,一般还会有厕所,甚至有的地方厕所都是男女共用的。工地上的男人比较随意,特别是夏天,光着膀子、穿个裤衩、拿个毛巾、端个盆就去洗澡,可能是因为这种环境造就了这些女人,他们对这些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

再说每天吃的,大的建筑公司或团队,会有自己的食堂,像朱广生这样十几个人、二十几个人甚至三十几个人的队伍,为了控制饮食成本、开源节流,都会自带专门烧饭做饭的人,这些烧饭做饭的人往往是包工头信的过的人或者家里亲戚,毕竟这采办食材是个肥差事。有包工头比较大方的,大家伙食就会好点,午饭和晚饭除了蔬菜还会有鱼和肉等几个荤菜,有比较吝啬一点的包工头,中饭和我午饭只有少数一两个荤菜,但是这样做是有风险的,如果给干活的人开得工资还不错这倒没什么,如果工资低伙食还差,这就有问题了,说白了,到哪都是干活,何必在这憋屈。临时搭个烧饭的棚子,至于是否卫生,大家好像并不十分关注,每天填饱肚子才是最要紧的。说句实话,让别人负责每天二三十号人一天的饮食采购,朱广生是不放心的,因此,这个队伍里负责烧饭的是他老婆侯雪琴。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这侯雪琴也不是大方的人,这也是朱广生的队伍这些年人员一直变动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是他事业无法真正实现突破的原因之一。

都市言情推荐阅读 More+
多情的小山村

多情的小山村

麦萌雨
多情的小山村简介: 青山滴翠耕牛走,村舍素雅炊烟绕。 大牛村长办旅游,强强书记来撑腰。 创业路上风浪起,情感力量大无比。 古老村落变模样,保护生态又发展。 游客蜂拥扬美名,村民幸福奔小康。
都市 连载 22万字
宦海通途

宦海通途

风中的失落
宦海通途简介: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落魄官员周天浩重生了。 我既有金手指,岂能不翻云覆雨,展现抱负,看我如何玩转官场商场,我定下的规则,就是官场规则,我决断的事情,就是真理,我走过的路,就是通途。。。 已有完本小说《宦海无声》,人品绝对保证,个人的计划是写好宦海三部曲,《宦海通途》为第二部。
都市 连载 179万字
趁还在失忆的时候先下手未来老婆

趁还在失忆的时候先下手未来老婆

余光天极
趁还在失忆的时候先下手未来老婆简介: 全名:当然是趁自家媳妇还在失忆的时候先下手攻略成为未来的老婆 原书名:天极童话 【因为失忆,我的人生进入了低谷...】 我远没有原来的她优秀,反应迟顿,不爱说话,自卑成绩差。。。 或许,我的存在本身就是错的。。? —————— 我真的是她【他】吗?我到底是谁?
都市 连载 8万字
黔北苦丁茶

黔北苦丁茶

星竹散人
黔北苦丁茶简介: 这是一部现实类题材的乡土小说,通过“我”参加同学妹妹婚礼为开端,以倒叙、顺叙和部分插叙的手法展开黔北的乡土风情,将地方的历史传说、民俗、方言、古建筑、山水风光的明线与若明若暗隐晦的男女情感的暗线附着在“苦丁茶”这一代表性的元素上,也可理解为是部“游记体的散文小说”,或是一部家乡的“宣传小说”。
都市 连载 7万字
机器心

机器心

零敬
机器心简介: 新人作者,请多关照,不定期更新,感谢支持!
都市 连载 0万字
桡歌行

桡歌行

猫熊酱
桡歌行简介: 三峡建成,船工、纤夫们消失了,云华村的神女庙也荒废了。 川江号子重唱,唤醒了沉睡中的英灵。但历史已被遗忘,村里传说有妖怪。 楚梦之:小子,你帮我,我帮你做三件事。 姚志信:数学、语文、英语都不会,你分明就是个作业都不会做的文盲。 …… 被尘封的记忆,终将重现。川江号子不仅是如今表演赚钱的工具,是千年前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百年前逃亡中平安的信号,也是过去军民协作的呼喊。
都市 完结 31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