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折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说一说《帝师》里面的节日。
节日总是跟纪念日之类的联系在一起。或者应该说,大凡节日,都是重要的纪念日慢慢演化形成的。种类也很多:宗教信仰性质的,历史政治性质的,祖先崇拜性质的,长期生活养成的习惯性质的,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特定的纪念日,举行特定的仪式,参与特定的活动……不一定要知道这些最初意义如何,而是要把这一整套程序中唯一核心的精神——如敬畏天地、感恩万物、礼让贤德,亲和博爱,等等等等,用这种“以心映心”的意会方法传递下去。
因为包容了核心的精神,所以从节日上,无疑可以看出一些民族特性,也看得出文化的重心。西方基督文明下大量的宗教性节日,和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下的时令性节日,就是一个很好的对比。
中国的节日,或者说历史上出现并一直保留到现在的传统节日很多。这些节日,大部分都是跟生活生产相关,或者干脆直接在名字上体现出时令,比如清明、中秋、冬至。当然也有作为历史纪念的,如端午;有民俗传说的,所谓中元“鬼节”;结合了餐饮娱乐的,“元宵灯节”。但无论怎样,把所有的节日列出来排排时间,一眼就可以看到农时忙与闲的鲜明对比。还有,收耕两头诚心祈福的民间(或者说地方)节日,其实也是紧靠着农业生产来的。这些传统的节日,比那些佛诞日、圣诞日、佛浴节的,在国中影响显然要大得多深刻得多,更不用说会随着在任者的更替而不断变化的“万寿节”了——插一句,中国向来很看重自己的生辰八字、讲究做寿,对个人年岁的增长和自身修养品德的提高之间的联系敏感异乎寻常。但有意思的是,一直保留到现在的传统节日,居然没有一个是跟“寿诞”相关的。无论神仙佛祖,或是山精水怪,都不将生辰日定做节日以为纪念,如果把腊月廿三的祭灶归到过“年”的大程序中去,就连最后一点“灶王爷生日”的衣角也捞不到。中国人讲究祭祖,追思先辈恩荫,定下一整套严密的祭祀规矩,家族内的祭祀仪式必定极其看重。但寻常百姓人家,却少有说会关注自家以外,最高君王、天子的寿辰,乃至进一步引为自家节日的。所以虽然有“万寿节”这样的说法,但到底局限在朝廷,并非与民同乐的普遍性节日。而西方一些保留着部分君主制的国家,到今天,国家元首的生日被明文规定为法定节日,举国同欢共庆。跟史书上言语寥寥的万寿节,两者对比起来……眉毛也不知道该怎么个说法了。
现在回到主题,西云大陆的节日。
以农为本的思想下,最初设定的时候是非常自然的:一年四季十二个月,每个月对应一种花卉,记为花朝。三、六、九、十二月这四个月的花朝,作为春夏秋冬四季花朝,是这个世界共同的节日。
十二个月,花朝的对应是固定的、统一的。
但各国对每一个花朝含义的解释并非完全一致,节日时候举行的仪式活动,也会因为各地民风实际而有差别。
将四季花朝作为基础,再加上各国所特有特定的节日,就是西云大陆具体国家的节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