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流刀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汴京内城的递铺外,赵明诚前来取苏轼的任职诏命,往来其间的人可真多,有同样来拿任命的,还有来寄物件到偏远家乡的,只是出入的铺兵与官吏们都神色匆匆,不愿在里多加停留片刻,一办完事就马上离去。
这递铺就相当于北宋的邮政体系,在北宋以前的朝代都是将邮驿放在一块的,驿站这个载体就同时具备了接待功能与邮递功能。
而北宋时期却首开先河,将邮政与驿站进行分离,驿站还是那个驿站,只是不再承担消息传递功能,转而新设了这个递铺用于全国范围内的消息传递。
递铺隶属于兵部下辖的驾部,各地的大小递铺又交予一省财政主官转运使分管,据统计,北宋各地的递铺数量总计有五六千之多,一般情况下,每隔十里、最多不超过二十五里,必设一递铺,这些递铺贯通着整个大宋。
按照军队的编制实行管理,每铺的铺长名“曹司”,每铺下辖“铺兵”十至十二人,若铺兵超过二十人则设一个“节级”,不足二十人的递铺,每两个也设一个“节级”。
这些铺兵都是从各地选拔身强力壮、腿脚利索的年轻壮丁充任,而曹司和节级通常是由老兵与有丰富经验的铺兵担任,按照军队的编制实行管理,赵明诚在汴京的快递业务就是用的这些从递铺退下来的老通信兵。
递铺承办事物按脚程快慢分为“步递”、“马递”和“急脚递”三种。
速度最慢的是步递,根据铺兵的脚程,大约是日行一百里至两百里左右,用于运送官府行政公文以及官信。
速度稍快的是马递,不再是用双脚丈量土地了,由铺兵骑马来运送,大约是日行三百里左右,皇帝诏令、人事任命、军事情报与邢狱文书都用的马递。
至于这里面最快的急脚递,通常是不惜马力人力,以疾驰骏马昼夜不歇的传递,最快日行四、五百里,但是由于这种方式太伤马劳人,不是紧急军情与突发大事断不会用此方式。
按理来说,苏轼的诏命要用马递传送,但实际上却不然。
首先大宋全境如此多的递铺,所需的马匹就是一个庞大数量,而北宋自西夏立国后,马匹就一直是紧张供给,还要紧着边线先用,自然这套太祖时所定下的完整邮政体系名存实亡。
以至如今除了汴京周围的主干道上还保留了马递外,基本都是用歩递,而岭南地区就更不必说,完全靠
路,至于急脚递则只有边线诸路还保留部分,用于传递最紧要的军机大事,轻易不会动用。
这样缓慢的消息传递就造成这样一个后果,往往上任的官员还在路上,眼瞅着马上到了,忽然接到官职刚被换任的消息,而这消息还是一两个月前改任的,等到这官员马不停蹄的前往新任命的地点时,可能又会接到一封新的任命。
颇有种“邮政啊,你等等你的人民”的感觉,但诸君别以为这是开玩笑,史料有诸多类似经历的记载,而这大概就是大宋偏远地区邮政的现状。
所以赵明诚才会设法接过递铺的职责,自行派人将诏命送到苏轼那,换成递铺传递,赵明诚倒是可以等,可官家却不一定有耐心等苏轼一年多。
而递铺也知道自己很慢,也允许旁人从递铺取走自行运送,但前提是你需要取得当地府衙的证明公文,不然你只能老老实实等铺兵给你送去。
等了许久,曹叔终于忙完手头事情出来了,他是递铺的节级,赵明诚之前找的快递员就大多是他曾经的手下,为此曹叔一直对赵明诚心怀感激。
“赵衙内,里面太乱,就不请你进去了,这是又缺你那劳什子的快递员了,那可不巧,最近并没有兄弟因身体原因退下来。”
赵明诚知道他很忙,也就不客套了,把晏几道的证明文书递给他,说道,“曹叔,我就是来讨一份诏命,希望通融一二。”
曹节级打开证明文书仔细查看以后,才佯装生气的说道,“你这都有知府文书,还要找我通融干嘛,随便给个铺兵也能给你好好办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