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羽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原标题:读博士:出国还是留在国内?|王立铭专栏)

编者按:

毕业季即将到来,许多年轻学子最关心的莫过于该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之路。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立铭将为《知识分子》读者撰写一系列与职业选择和发展有关的文章。

王立铭毕业于北京大学和加州理工大学,拥有加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他还曾任教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并曾在波士顿咨询公司。作者将从自己不同寻常的职业经历出发,分享关于职业发展的个人观察与建议。

这是本系列的第二篇。

撰文|王立铭(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

责编|徐可

●●●

上篇写了要不要读博士,我的核心想法是,读博士的出发点是为了科学研究的职业发展。考虑是不是读博士,应该考虑三个要素:有没有对未知科学问题的兴趣;有没有面对不确定性的心理准备;是不是至少不排斥动手实验。接下来这篇,我们来聊聊到底在哪里读博士。我还是要先声明,这篇文章更多的还是出于我对生物学研究的理解和感受。推广到其他学科,包括其他基础科学学科的时候,要小心才好。

必须得说,如果倒退十年二十年,出国读博是还是留在国内读博士这个选择,至少对于生物学来说,对于很多基础研究门类来说,几乎可以说是个伪命题。因为那个时候,如果一个学生希望继续学术研究,计划读一个博士学位,绝大多数时候出国读书都会是他/她的首选。换句话说,这里面没有什么“选择”好做——当然这绝不意味着当时留在国内读博士的那批人后来就没有在学术研究中大放异彩的机会了。我只是说,当年的一个学生如果面临出国或留在国内读博士的选择的话,前者几乎是默认的选项。

而情况在过去十几年里慢慢地发生变化——国内开始出现第一流的研究工作,出现能持续地产生一流研究成果的实验室和研究机构,也慢慢地开始有更多的学生选择在国内读博士。到今天,出国读博和国内读博终于成为一个可以好好探讨一下利弊得失的选择题了。

为什么出国读博曾经是默认选项?

我相信看到这里,会有一些读者开始嘀咕:我觉得即便是现在,出国读博也是默认的选项好不好?国内怎么可能有真正做研究的机会?因此为了说明我的观点,首先我想说说为什么和留在国内读博士相比,出国曾经是显而易见的选择。

首先说研究本身。不能不承认,尽管中国的生物学研究也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早在民国时期,陈克恢提纯麻黄碱、林可胜对镇痛机理的研究就已经是世界一流的学术成就;在

年建国后中国生物学家也持续不断地在药学、神经生物学、生物化学方面有世界级的研究成果出现——但是必须承认,二十年前、甚至十年前,中国绝大多数研究机构的研究水平是非常落后的。有句玩笑经常在圈子里流传,大意就是二十年前能发一篇

(《生物化学杂志》)就可以当院士,十年前发一篇

(《美国科学院院报》)也差不多能当院士。大家当然不一定能直接估计出

或者

杂志的水平,单纯用论文发表的杂志来判断科学研究的价值也非常片面,但是我们可以做这样简单的数字比较:两本杂志的年度发文量都在

-

篇以上,和美国每年生产生物学博士的数目在一个数量级上。因此也难怪大家开玩笑的时候会说,十年或者二十年前,中国顶级科学家(院士)的研究水平也就是美国一个普通博士的毕业水准。

除了研究水平的巨大差距之外,研究生培养系统的差异也非常显著。长久以来,国内的研究生教育遵循的是苏联式的体系,体现的是国家自上而下集中管理教育的思路。尽管这样的系统也仍旧培养出大量的顶尖人才,但是如果和英美的系统相比,国内的研究生教育体系至少在几个方面就显得过于死板僵化,特别是过于忽视了学生的利益。

比如说,硕士和博士的学制分开,而且培养年限规定得非常死板,研究做得再顺利也不能提前毕业,做的不顺利也必须得到时间走人。再比如说,大多数时候学生-导师之间不存在什么选择机制,有点像一考定情的拉郎配。不管学生多不满意导师,或者导师多么厌恶这个学生,都不得不彼此凑合着过到毕业再说。

最后还有一条对学生培养非常不利的:当时国内的教职设置,也是模仿苏联体系的讲师-副教授-教授晋升系统,而只有最高级的教授中的一小部分是可以招收博士研究生的(也就是所谓博导)。因此一个实验室或者一个科研组内往往还有自己的一套金字塔系统:塔尖是一位博导,塔腰是年资较低、等待晋升的讲师和副教授们,而塔底是大量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如此一来,攻读博士的研究生们一方面很难真正从自己名义上的导师那里得到什么研究方面的具体指导,另一方面又必须学会在这种金字塔层级中学习技术、获得资源、发表论文,如此一来效率可想而知。读者们可能在媒体上时不时会看到学生变成导师的廉价打工仔啊,学生抱怨几年都见不到老师的身影啊,其实就是这种金字塔系统的副产品。

而除了研究水平和培养体系之外,生活方面的问题也不得不说说。我现在还记得,大学时候在一个实验室里学习做实验,带我的一个博士生告诉我,他每个月的津贴是

块——这个数字就算是在十年前,也不够让他每顿在食堂买饭的时候都能叫个荤菜。长久以来,国内的研究生们过的就是这样的生活:四人到八人一间的宿舍容身,早中晚都在食堂草草解决,其他时间呆在实验室里努力工作。还记得七八年前有一次回国访问,和中科院上海某个研究所的朋友聊天,他的实验室距离著名的徐家汇商业区非常近,我开玩笑问他,学生们会不会时不时去那里逛个街吃个饭啥的?他也开玩笑告诉我,不会,因为他们根本没时间也没钱!

而相比之下呢,尽管出国读书的学生们的奖学金也并没有高得惊世骇俗,但是一般而言让他们租一间带有独立卫生间的公寓,买一辆开了几万英里的二手车,周末呼朋引伴吃顿好的,闲来看看电影旅个游总是没有什么压力。换句话说,留在国内读博士,收获的只能是“研究”本身,而出国读博士除了研究还有一段丰富的“生活”可以体验。要知道,读博士毕竟意味着要为一项漫长艰苦充满不确定性的工作付出五到七年的青春岁月,要是工作之余完全丢掉了生活,确实也是件挺可惜的事情。

研究水平,培养系统,生活方式,这三条决定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出国读博士是大多数学生的首选。鉴于在今天,这三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留在国内读博士,已经是一种足够有诱惑力的选择了。

国内读博士,今天是什么样?

过去

年间中国综合实力呈指数级发展。就在一代人的时间内,许多大家习以为常的现象在发生改变,价值观在潜移默化地重构,许多看起来一成不变的经验也在被改写或淘汰。其中,就包括该在哪里读博士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在今天,出国读书还是国内读书,已经成了每个有学术研究追求的年轻人需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加以慎重考虑的问题。

我还是按照上面的顺序来做点分析。

先说研究水平。至少在国内一流的学术机构内,研究水平的提升是质的飞跃。单以发表论文的杂志来衡量,如果说当年一篇中档论文就可以妥妥地评上院士,那么到今天这样的发表水平在国内一流学术机构中也成了博士毕业生的“标配”。

著名的华裔生物学家吴瑞先生在

年写过一篇文章,里面有一段话我一直印象很深刻。他估计当年中国国内,能够在十年时间内发表一篇影响因子为

以上论文的实验室不过

个(相比之下当时的美国有超过

个)。

仅仅十来年之后,我相信中国国内符合吴先生标准的实验室可能会有一个数量级的提升——仅仅是我所在的浙江大学,

年一年满足该标准的学术论文就有上百篇。

在著名的《自然》杂志近期发布的分析中,中国的科研投入、科学家数量和科研产出都开始接近世界最高水平。

与此同时,我们也能看到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重新开始出现在国内的研究机构里:施一公的

剪接体(

)结构,薛其坤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潘建伟的量子纠缠和量子通信,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都说得上各自领域里里程碑式的工作。

就我自己而言,

科幻灵异推荐阅读 More+
都市诡异秘谈

都市诡异秘谈

伏波侯
都市诡异秘谈简介: 一封来信将“我”带进了诡秘的事件当中,再也无法脱身,真相似乎比想象中更加恐怖......
科幻 完结 24万字
诸天之凡人修仙开局

诸天之凡人修仙开局

传说深海的鱼
诸天之凡人修仙开局简介: 在凡人世界! 他是纵横人界的天魔飞尸。 在神话大秦里! 他是万年一遇的修仙奇才。 在民国年间,他是陆地神仙。 他就是王靖,一个旅游途中跑去蹦极,灵魂没追上肉体的少年,最后带着一个穿越诸天的金手指,妄图修炼成仙! (PS:本书慢穿,进来需谨慎,有想法可留言,谢谢大家支持!)
科幻 连载 57万字
我在港漫做大佬

我在港漫做大佬

道蒙
我在港漫做大佬简介: 因为一次意外身亡,我居然又重活一世。 而我却穿越了现代江湖之中。 诸天世界中,论强者数不胜数。 我叫姜蒙,我从泊车开始,我要重回巅峰。 我欲夺龙元,想要与天同寿。 我欲修神功,想要无敌于天下! 我励志要穿越诸天世界,做那诸天的神话。
科幻 连载 37万字
不要过来啊我超凶的

不要过来啊我超凶的

JOTARO
不要过来啊我超凶的简介: 罗静昃,一个普普通通的超能力boy,每天忍耐克制着自己体内那几乎可以毁灭一切的能量,在这个世界里苟活着。
科幻 连载 1万字
兑换世界

兑换世界

寒夜诗音
兑换世界简介: 对于吾辈而言! 力量、权利、金钱只不过是浮云 二次元世界才是吾辈前进的目标 建立二次元世界的水晶宫就是梦想 至于推土机神马的....咱可以用节操保证绝对没有那种想法!! 目前正在收集动漫资料!有资源滴童靴们请踊跃投稿哟!音音在这里谢谢大家了!
科幻 连载 76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