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之清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手机阅读点这里

周处其实是整个武昌吴军的精神支柱,因为周处的存在,武昌城才得以坚持到现在,如今周处倒下了,武昌吴军的精神支柱也失去了,整个武昌的防御体系瞬间崩盘也完全在意料之。

武昌左部督薛莹没有选择在步周处的后尘,而是率部而降,毕竟在他看来,自己的性命要所谓的气节更为的重要。

其实到了这步田地,许多吴国的人都是心如明镜,吴国的灭亡已经不是可能不可能的问题,而是时间长与短的问题,既然吴国迟早要亡,那么自己又何必跟着吴国一场沉没,为吴国朝廷来殉葬。

与其为了很快将不复存在的东吴王朝战死,倒不如为了自己而活着,听说季汉朝廷对投降者的待遇还是相当地优厚,投降之后,再谋取个一官半职什么的,也许也不是什么难事。

周处为国殉节,死得慷慨豪迈,薛莹苟且偷生,到也没有什么错,所谓人各有志,追求不同罢了。象周处这般的烈士不是没有,只是较少而已,但象薛莹这样的屈膝变节者,却是皆是,国难当头,纵然有慷慨悲歌之士,也不过廖若晨星罢了,更多的人只会明哲保身,为自己打算。

拿下武昌之后,刘胤并没有急于进攻,而是在武昌进行了短暂的休整,汉军已深入吴境,一路横扫席卷,尽吞荆州,接下来,该是挥师东下,直取建业了,这时适当地休整可以缓减汉军因连续作战而带来的疲惫,同时也给那些尚在犹豫的吴国官吏一些思考的时间,让他们认清形势,做出选择。

刘胤的西路军在武昌按兵不动,但东路军的攻势依然不减,黄崇率军围攻广陵,激战正酣,而攻取了合肥的蒋斌和攻取了六合的牵弘从东西两路,向濡须口发起了进攻,试图将吴国江左一带的兵马全歼于江淮。

本来陆机率兵在牛渚一带指挥作战,但江淮的形势变得严峻起来之后,他不得不从牛渚渡江,前往江左去协防,可惜他刚到达濡须口,合肥和六安相继失守了,整个江淮的局面已是大坏。

陆机和陆云一样,诗词章独步天下,但论及军事才华,恐怕连他父亲陆抗的一半也及不,面对汉军的强势来袭,陆机首先是乱了分寸,不知该如何应对。

还好与陆机同行的是司空滕修,倒也算是一位熟知军事的将领,看到情势危急,便提出一个可行的方案,一面率兵徐缓而退,另一面组织水军前来接应。

在西线,虽然东吴水军是一败涂地,但在东面,汉军只派出了陆路的力量,吴军仍旧占据着水军的优势。

长期以来,淮南的寿春和合肥诸地一直控制在魏晋的手,东吴人对其是垂涎不已,为了想要夺取淮南诸城,吴国在濡须口训练水军,可以经此而进入巢湖,直达淮河水系。

后来吴军拿下了淮南诸郡,所以对淮南的军事行动也相应地停止了,不过濡须口这一个水军重镇,倒是保留了下来,此时滕修建议调动水军前往濡须口,万一形势不利,也可以趁船而逃。

那知汉军早有准备,虽然东路军没有配备水军,但却配备了火器营,如果东吴水军在长江之,汉军倒也奈何不了他们,但此刻他们欲从濡须口狭窄的水道进入到巢湖之,却是正汉军的下怀。

火器营率先发难,在狭隘的江道对吴国水军起了攻击,吴水军猝不及防,多艘战船被炸毁,剩余的战船一路北逃至巢湖,一路向南逃回到了长江,在濡须口再无吴军的片帆。

其它小说推荐阅读 More+
万历外史

万历外史

剑道尘心
万历外史简介: 隆庆六年,穆宗崩。张居正联冯保,逐高拱,登上首辅之位,开始了他的变法。 然而在张居正死后,大明王朝终究还是渐渐滑入了深渊。 那么,历史是否还有另一种可能? *** 西北边陲农家子弟杨铮可没时间考虑这个问题。 因为他得先活着,并且渴望活得好一点。 只有活着,才有资格考虑别的。 只有活着,才有机会改变什么。 *** 其实这是一个现代学霸回到明朝改变华夏的故事。
其它 连载 32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