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折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古人云,得此一句终生受益。从小跟着青梵一起“吃小灶”的司冥,从那些精细饮食里面获得的,或者更有一种家人相守的宁静安心吧?
想想文章里面,风司冥被要求读各国地理志,被教导天气四时变化规律,再用到具体的水利治理和战机把握等等上面;想到年轻的亲王在霓裳阁小小风流,闻弦歌而知雅意,然后相应而和;想到他要熟悉各国各地的人情习俗,依据场合和对象作出符合礼仪规则的回答应对;想到他对大陆历史、对神道教宗理论的广泛涉及;想到他有意无意轻吟浅唱的名篇佳句……忍不住感叹,这种程度的“杂学”,真是亏了这孩子一点点学会更如此自然地融合起来啊!
柳青梵是理想的人物,风司冥则是按着在身心、个性和能力各方面都尽量完美的帝王标准去塑造。所以风司冥的兼通庞杂,和柳青梵神人一般的“无一不精”是完全不同的。不过,同样不能不承认的是,这样“全面发展”的风司冥,也是一种超出想象的存在。因为对比着此刻的人物,反过来想,如果风司冥没有做到这样,是不是就一定不会成为称职的君王,答案显然不会绝对。没有这么多杂学,可能减少他的“完美”,但未必就因此跌出了明君能主的范围。字里行间满满的私心,掩不住,也不想掩住啊。
青梵喜欢启发式的教学,机会式的教学。对于司冥在藏书殿的正统学习文中几乎没有正面的描写,但青梵习惯式的旁敲侧击,两人相处时几乎没有一次不出现——就这一点,.u
s
眉毛承认自己很没有创造性——大陆各国的情况、宗教信仰的力量、天文地理的实用,诗词文章的韵味,到最关键的,为人处事的方法手段和内中的心理调适,青梵的教学可谓无时不可。而这种教育的方式,自然就不是常规的、系统的、按部就班的,同时,因为“机会”的零碎和“事件”的偶然,体现出驳杂繁复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形式决定内容——或者,这就是例证之一?
不过,这种教学方式,本身是我的最爱。因为它符合了眉毛在教育问题上,最看重的两点:一,言传与身教结合;二,因材施教。
没有学不得法的学生,只有教不得法的老师。
所有的教育,也许都应该遵守这样的规律和基本模式:立心,立德,守住根基,因势利导,触类旁通,兼收并蓄,最后,海纳百川而成一家。
其实,所谓“杂”,便是“博”的另一种形式。在立身有本,专精本业地基础上,将“杂”精粹、提升,融会贯通,就是真正的有容乃大。
如果能把人教育到这一步,或者,就是真正的立功,就有孟子“得天下英才教育之”的人生至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