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不患寡患不均,拿小日子出气 (第2/2页)
东鸭西楼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
;众人面面相觑,李善长率先告退!
&
;&
;等百官走后,朱元璋才舒了一口气:
&
;&
;“刘伯温走了,果然咱们的李先生,威风见涨!”
&
;&
;他自嘲的笑声,带着浓浓的怒意。
&
;&
;朱标默然,今年刘基告老之后,李善长在朝中没了人制约,确实有些不一样了。
&
;&
;他心想着,父皇会不会后悔他去年的决定?
&
;&
;大明六公二十八侯二伯,一共三十六人。
&
;&
;真正意义上的文官封爵,只有二人。
&
;&
;明明是朝中振奋相对的两个人,一个封了公爵,一个连侯爵都没封上。
&
;&
;朱元璋的做法,很大程度上也寒了刘伯温的心吧?
&
;&
;如果刘伯温封侯,他大概也不会说什么?
&
;&
;毕竟李善长在朱元璋的班底里边,确实无可替代。
&
;&
;可一个伯爵。
&
;&
;别说刘伯温自己想不到,恐怕连他的对手李善长,也预料不到。
&
;&
;父皇逼走了刘伯温,却换来如今的局面,他该如何应对?
&
;&
;朱标想到李善长那句不患寡患不均,也明白了朱元璋妥协之处。
&
;&
;如今大明的公侯,大多数是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人。
&
;&
;刘公二十八侯,并不足以将所有人都圈进来。
&
;&
;还有许多与爵位失之交臂的人,心里未必没有想法。
&
;&
;大明的爵爷,大多数以军功封爵。
&
;&
;文官哪怕如李善长,很大程度上也是掌管后勤立下的军功。
&
;&
;刘基可以算是比较纯粹的文官。
&
;&
;从封爵的逻辑来看,皇帝并不鼓励文官封爵。
&
;&
;这是他抬高武将的地位,去对抗相权的做法。
&
;&
;既然朱元璋行了这套规矩,那他自己也要受规矩制约。
&
;&
;沐英的功劳,不是军功,
&
;&
;如果封侯,会让许多人产生想法。
&
;&
;别的不说,汪广洋能不能想?
&
;&
;他当过朱元璋的谋士,也立下过不少功劳。
&
;&
;如果沐英能封侯,他为什么不能?
&
;&
;这就是李善长的逻辑,也是朱元璋哪怕暴怒,却也不得不暂时妥协的原因。
&
;&
;规矩是他立下的,她要不要亲手打破自己的规矩?
&
;&
;“你想通了?”
&
;&
;朱元璋转头问朱标,朱标点头。
&
;&
;“皇帝从来不是这么好当的,哪怕如朕,有些时候也要受到掣肘。
&
;&
;李善长虽然有私心,可他说的道理,朕不能不顾!
&
;&
;天下最麻烦的是,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
&
;&
;在家里如此,在外边也是如此!”
&
;&
;朱标闻言,想起自己的弟弟们。
&
;&
;皇子夺嫡,算不算是不均的表现?
&
;&
;这个念头在他脑海中一闪而过,他也没有纠结。
&
;&
;他只是问:
&
;&
;“那父皇准备如何处置?
&
;&
;其实儿臣觉得,既然暂时不能让大哥封侯,不如等明年那些种物下地之后再说。
&
;&
;儿臣相信张家弟弟的判断,这些种物成熟收割之后,肯定能让天下人闭嘴……”
&
;&
;朱标的提议很理性,也最为符合现实。
&
;&
;不管朱元璋立下的规矩如何,能找到亩产十倍以上的粮食作物。
&
;&
;放在任何朝代,都值得封侯。
&
;&
;只是这件事,并不符合朱元璋的想法。
&
;&
;如果他真的顺着李善长的提议去做,他顺不了自己心中那口气。
&
;&
;“朕若等到明年,岂不是遂了那些人的心意,其实他们的心理朕明白。
&
;&
;他们跟着朕,辛辛苦苦打了这么多年,才得了如今的爵位。
&
;&
;沐英才多大?
&
;&
;别人在打仗的时候,沐英还在流浪呢……
&
;&
;他们无非就是见不得沐英封侯,至少不要这么早封侯!
&
;&
;可是朕若真的等了明年,岂不是弱了他李善长?”
&
;&
;朱元璋对李善长不满,与其说是针对李善长,其实更多是对于相权的警戒。
&
;&
;李善长也曾经是朱元璋引为心腹的人,如今的矛盾却是越来越多。
&
;&
;所谓人在其位,谋其政。
&
;&
;李善长和朱元璋,注定被屁股底下的座位,推着走向不同的方向。
&
;&
;朱标明白,朱元璋对李善长开始有意见了。
&
;&
;可是如果不能用美洲的功绩封侯,沐英等人该如何封爵?
&
;&
;朱标还没想清楚,朱元璋将一些奏疏交给朱标。
&
;&
;朱标一看,愣住了。
&
;&
;这些奏疏大多和日本相关。
&
;&
;关于日本的记忆,在朱标脑海中逐渐浮现。
&
;&
;两年前,日本杀大明使节,并扣押使臣的事情他还历历在目。
&
;&
;后来日本虽然放回大明使臣杨载,可依然不愿意称臣。
&
;&
;朱元璋虽然也知道日本分成南北朝的情况,但他对于海盗的事情,颇为恼火。
&
;&
;洪武二年的那场伏击,沿海的海盗事件减少了不少。
&
;&
;可随着时间推移,最近海防的压力又逐渐增大。
&
;&
;如果老朱是纯粹的闭关锁国也就罢了。
&
;&
;但要启动迁都的事情,最为重要的就是粮道要通畅。
&
;&
;华北平原种植药王稻,只能缓解北方的一部分压力。
&
;&
;对于一个帝国的都城而言,这远远不够。
&
;&
;粮道,只有两条。
&
;&
;元朝人选择海运,朱元璋当然更倾向于运河。
&
;&
;可大明如今的国力,压根不可能修的起张异说的京杭大运河,所以海运依然是要承担起迁之后粮食转运的重任。
&
;&
;既然要重视海上的粮道,倭寇问题就必须解决。
&
;&
;现在茫茫大海中解决倭寇的问题,终究是下策,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日本的君王配合,打击日本浪人出海。
&
;&
;这两年时间,朱元璋也不是没有去信过去。
&
;&
;可人家压根不理自己。
&
;&
;皇帝其实也在忍,大明的国力,并不足以支持另一场战争。
&
;&
;尤其是在水军并不太强的情况下。
&
;&
;“父皇,&#
;.&#
;
&#
;&#
;是准备对日本发动战争了?”
&
;&
;朱标担心朱元璋意气用事。
&
;&
;大明水军出动最好的时机,是洪武七年。
&
;&
;那时候,第一批玄武军的新军船成建制地下水,到时候大事可为。
&
;&
;用三四年时间,荡清周围的麻烦,然后再进攻日本。
&
;&
;拿下日本,并不仅仅是出气,也是给大明未来远航提供一个重要的先行基地。
&
;&
;“还不到时候!不过玄武军可以拖出来练练兵了……”
&
;&
;朱元璋让他放开最后一本奏疏。
&
;&
;里边是琉球国王的使臣朝见的时候介绍琉球的情况,其中之一,就是琉球同样遭受海盗的侵扰……
&
;&
;“大义的名分有了,日本咱们可以缓两年再动,但他们伸出去的手足,先砍断再说!”
&
;&
;朱元璋拿出那张世界地图,指着海上,说道。
&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