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投名状,宗族和皇权 (第2/2页)
东鸭西楼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
;“是,陛下,臣已经安排好了,玄武军里有咱们的弟兄!”
&
;&
;高见贤被皇帝教训过一次之后,十分恭顺。
&
;&
;老朱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挥手让高见贤出去。
&
;&
;等高见贤也走了,朱标从另外一个密室中出来。
&
;&
;“父皇是想用这清明节的行动,让章存道纳一张投名状?”
&
;&
;刚才皇帝在敲打章存道,朱标不方便在场。
&
;&
;他知道皇帝将他放在后边听着,是在言传身教如何御下。
&
;&
;等章存道的考验过了,自己这位太子一样逃不过皇帝的考验。
&
;&
;朱元璋没问,朱标主动提起自己的理解。
&
;&
;老朱点头,幽幽叹了一口气:
&
;&
;“那小子提醒朕,朕觉得他说的有道理!
&
;&
;刘基有问题吗,朕觉得没有。
&
;&
;章溢,章存道父子有问题吗,朕也觉得没有。
&
;&
;只是朕相信他们的忠诚,却不相信他们的立场!
&
;&
;自古皇权不下县,这是你那位弟弟说的,朕也觉得有道理。
&
;&
;朝廷的基石,就是乡绅和宗室!
&
;&
;先有宗亲,再有家国。
&
;&
;章存道信誓旦旦的说天地君亲师,朕可不信。
&
;&
;咱们华夏的老百姓这么多年都过来了,朕还不明白下边的底细?
&
;&
;换成朕不是皇帝,朕也不能无视宗亲和父老……
&
;&
;更何况是那些早就将利益捆绑在一起的人。”
&
;&
;“所以,父皇想要看一看,章存道会不会在面对乡亲的时候徇私?
&
;&
;甚至,父皇需要他以乡亲的血,来完成对他和玄武军的考验?”
&
;&
;老朱点头:
&
;&
;“如果有选择,朕自然希望你大哥沐英或者我淮西的人来掌军?
&
;&
;只可惜,想要让玄武军快速成军,擅长水战的沿海行省的兵源朕也不能放弃!
&
;&
;章存道已经是朕能想到的最好的人选,在你大哥带着神物回到大明之前,他就是玄武军的最好的选择。
&
;&
;等你大哥带着滔天之功回来,朕会让你大哥取代他。
&
;&
;不过那时候朕也不会亏待于他,他至少会有一个爵位。
&
;&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他能通过朕的考验。
&
;&
;天地君亲师,这句话可不该只是口中说说!”
&
;&
;朱标默然,皇帝为了成军不得不多用沿海一带的老兵,可是宗族的影响确实是个大问题。
&
;&
;华夏的基层社会,就是由一个个宗族构成的。
&
;&
;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一辈子也许没有见过县太爷,但肯定生活在宗族的影响下。
&
;&
;首先是宗族,其次才是国法。
&
;&
;这种社会构成,就算是李善长,刘伯温这种高官也很难不受影响。
&
;&
;人不拘多富贵,总归还是逃不过一句告老还乡。
&
;&
;若是不帮着家乡做点事,回去谁理你?
&
;&
;一个个地方上的宗族,看着官员流转,看着改朝换代,
&
;&
;这底层留下来的规矩,也不得轻易动。
&
;&
;可是,当皇权和宗族利益有冲突的时候,官员如何自处?
&
;&
;就如,当皇帝要用章存道去剿匪的时候,剿到宗亲当如何?
&
;&
;章存道可以不在乎,但地下的浙江兵,福建兵、太仓兵、松江兵呢?
&
;&
;宗族的影响看似上不得台面,其实一直深刻的影响着华夏每一个人。
&
;&
;章存道在交出投名状之前,父亲是不可能完全信任他。
&
;&
;“如果到时候,那些倭寇里真的藏着我大明的百姓伪装的海盗,恐怕父皇又要掀起血雨腥风了……
&
;&
;以父皇的性子,章将军就是不想自绝于乡亲,也由不得他……”
&
;&
;朱标心中感悟,他不由脱口而出:
&
;&
;“治国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凡事都难为所欲为!”
&
;&
;见太子莫名其妙感慨一句,老朱拍拍自己儿子的肩膀。
&
;&
;能体会到皇帝的辛苦,也不枉他栽培。
&
;&
;“父皇,您只准备用章存道打海战,那陆地上……?”
&
;&
;“海上朕也没打算只用他……朕已经让人去信你大哥了……”
&
;&
;“大哥不是……?”
&
;&
;朱标不解,皇帝不是不让大哥在地上走漏风声吗?
&
;&
;“到时候你会明白……”
&
;&
;老朱卖了个关子,继续研究地图。
&
;&
;“四月在胶州,清明节,朕总需要拿点东西给祖宗上坟,这些倭寇的人头正好!
&
;&
;他们最好来,朕不怕他们不来!
&
;&
;相反,朕还会再胶州给他们丢个香甜的饵料,让他们自己来咬钩……”
&
;&
;朱元璋很久没有亲自下战场了,北方战事由常遇春和徐达在,也用不着他太操心。
&
;&
;有机会亲自布局,皇帝也玩得很开心。
&
;&
;老朱沉迷于布局,朱标在军事上不懂,也不想陪着皇帝进行这百忙之中难得的“休闲娱乐”活动。
&
;&
;他离开御书房,望着窗外蔚蓝的天空。
&
;&
;今日,宜出行。
&
;&
;朱标换了一身衣服出宫,先是去看了一眼自己的“生意”。
&
;&
;自从遇见张异后,检校的摊子不知不觉越铺越大。
&
;&
;一开始的检校,不过是老朱监察官员的工具,兼一些探查情报的工作。
&
;&
;从工作范围,在编人员上看,以前的检校影响力有限。
&
;&
;自从皇帝迷上一种叫做传播学和谣言学的东西之后,皇帝为了试验,在市井中设了许多生意。
&
;&
;很快的老朱又发现,这些市井上的生意,居然能给他一些有用的讯息。
&
;&
;不独是窥探百官的隐私,许多他永远不会从官员口中听到的消息,他能从市井中了解外边的物价,百姓的声音……
&
;&
;尤其是从南来北往的客商口中,老朱还能间接知道许多外边的消息。
&
;&
;检校成立的目的,就是成为皇帝在百官之外的耳目。&#
;.
&#
;&#
;
&
;&
;发现这耳目还能如此使用之后,老朱大手一挥,检校迎来了一次扩编……
&
;&
;朱标阴差阳错之下,成为了检校实际上的负责人。
&
;&
;他管着京城的生意,其实也管着京城的情报。
&
;&
;只是这些所谓的情报,大多数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
;&
;如何从小事中挑选出有用的信息,也是属于他这个目前还不能处理国事的太子的课外修行。
&
;&
;“徐家姑娘买了一卷道藏……”
&
;&
;朱标看到一条有意思的消息,忍不住笑了。
&
;&
;那位传说中会嫁入天家成为老四媳妇的徐家丫头,也不知道为什么吃错药?
&
;&
;想起道藏,自然就想起了某个小道士。
&
;&
;他左右无事,不如去清心观走走?
&
;&
;此时的清心观,徐家丫头和小孟瑶正屏住呼吸,紧张地看着张异在纸张上画着……
&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