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2司之立 (第2/2页)
止剑花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其时三国鼎立争锋,刺谍活动频繁,然而宋朝从上到下对两国的情报战却一筹莫展。
文人集团治国,某些时候难免迂腐,纸上谈兵。比如,名传千古的苏洵、苏轼父子,如何看待谍情之战呢?苏洵说了,打仗,不要用间谍,那是诈术,你诈别人,别人也会诈你,所以只有坚持正道,才能打胜仗。至于如何知晓分析敌情,苏洵认为打仗堂堂正正,正面进攻就是。苏轼认为老爷子是对的,打仗要坚持廉、静、信三原则,批评孙子兵法带坏将领、破坏风气。
苏氏父子的观点也折射出北宋士大夫阶层对兵事一种普遍性的认识,也让宋朝在与辽夏以及后来金国的对抗中,吃足了苦头。
宋朝在战争中尽显大国风范,固定的阵型、将兵互不相知的配合,按照固定的进攻形式,不论对方如何,以不变的排兵布阵应万变。这样的战争方式自然不需要情报,不需要所谓的兵者诡道也。
当然,宋朝仍有许多有识之士推动着朝廷出台了许多防范措施,比如针对辽人喜欢以谍报为商旅、僧人前往宋朝,对商旅和僧人都有严格规定,象河北河东之地的僧人须为本地人,还得有人作保。朝廷为了防范间谍,不吝重赏,抓到一个赏钱三十万缗,若知情不报,家长斩首,全家皆罚。宋朝时,军方已经广泛使用字验(密码)传递军情机密。
然而种种,皆在于单纯的防守。太祖时,谍报能力甲天下,自武德司改名皇城司,也可看出朝廷上下已将谍报重心转入对内,除了军方,朝廷并不怎么重视对敌国的谍报工作。
宋朝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次谍战,便是由军方大佬“种家军”开山人种世衡以连环离间计让西夏开国雄主李元昊最终除掉了夏国大将野利旺荣、野利遇乞兄弟,又以苦肉计将一名蕃将送入西夏枢密院,获取了大量军事机密。
然而,赵佶时至今日,思路渐渐清晰,万事谋则立,不谋则废,情报一事,必须走在诸事之前。知己知彼,才能坐于京城谋达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