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流刀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二是要试论六首,时人也称六论为“加试”,起于真宗时,当时在中书省考试,称“中书试”,仁宗移至秘阁,称“阁试”,此后成为定制。
阁试一场,论六首,每篇限五百字以上成,用楷书写就。题目从九经、十七史、七书、《国语》、《荀子》、《扬子》、《管子》、《文中子》正文及注疏内出。
制科考试最难的,就是这个阁试六论了,简直丧心病狂,出题范围不仅广,而且非常偏,不是博闻强记之徒,上去也是白给。
按理来说,制科的最终目的是为选“非常之才”,想让这些人才经国纬人,但这种以“无所不记”为核心考点的阁论又有何用,就为了选个记忆力强的最强大脑?
如果你有幸闯过前两关,那么恭喜你,考完后,你合格的试卷会上缴到皇帝奏御前再拆号看名,接下来你只要在最后的御试中试策一首,由皇帝亲定中者等次就可以回家了。
整篇文章充满了浓浓的讽刺意味,但又无法反驳,因为它说的都是实话,制科确实也存在了这些问题,所以后来应考者越来越少。
基本上
.
%有意向制科的人看到这里,都会选择放弃此次的制科,这哪是科举取士,这是要选文曲星下凡之人吧。
可即便如此,李廌还不忘嘲讽一番,以对策“文理优长”和“人物爽秀”取人,有违唐代设立制科以取“非常之才”的立科精神。
此话一针见血,制科自仁宗朝后确实已经变味了,“文辞”之能取代了对各色各类“非常之才”的搜求,制科取士完全迷失了原先的方向。
李廌接着阐述道,制科实际上应该成为对常科的一种补充,而不是做成常科第二。
常科的选拔人才方式有其局限性,会有不少偏科、偏才之人难以入官场,历朝历代都有那么多遗贤,不得不说是科举的悲哀。
这些确实存在一偏之能、有着一技之长的人,在某些领域,又何尝不能成为比肩国士的栋梁之才呢?甚至不夸张的说,在一些方面,他们会比苏轼这种制科第三等的强人还强。
如所谓“备晓八音,洞该七曜”的音律之才、“射能穿札,力可翘关”的战场勇士,甚至是自身道德有所欠缺但才能非凡之人,未尝不能通过制科将他们选出来,善加利用,这才是国之大幸啊。
如果让这些偏科之人去作进士诗赋,自然不是他们擅长的领域,而走制科又苦于同样的文辞问题,这些人才得不到发挥的机会,不仅对个人是一种损伤,对国家更是一种损伤。
李廌这篇科普文章的反响很大,整个汴京的士人群体都在对其议论纷纷,要知道前一天他们还试图通过制科来证明自己。
:叶梦得在《石林燕话》中对制科有比较完整的描述:制科分五等,上二等都虚置,只以下三等取人,但大多中选者都在第四等,只有吴育与苏轼进了第三等,之后再也没有后来者。
本来苏辙一开始和苏轼一样入了第三等,可是苏辙说话太直,被考官胡宿黜落,才降为第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