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流刀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经过编辑部第一次全体会议后,李廌很快就协调好工作,对报纸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先是对各版块进行细化,每个版块下面分为好几块小栏目,便于读者根据刊载文章所处的栏目更加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阅读。
然后是一些版块的调撤,主要是把万国志去掉,将辩论板块与策论板块优化了。
辩论板块开始更关注实际的问题,如黄河应该如何治理,科举该不该恢复诗赋的相关内容等等,而不是对大部分百姓来说比较虚的经义问题。
这个改变最显而易见的后果就是,让还未分胜负的蜀学与洛学之争总算告一段落。
赵明诚对这项改动最是肯定,随着辩论板块话题的不断延伸,不仅仅会给汴京日报带来更大更多的话题热度,也会激发各行各业独立思考的思潮。
策论板块则也一样,不再以科举的标准选择那种辞藻、层次好的“空心文”刊载,而是以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这种标准去选择。
为了让改动更有说服力,李廌把自己的《兵法奇正论》、《将才论》、《将主论》、《慎兵论》等四篇兵论放一起进行刊载,给以后要投稿的人打个样。
李廌在《兵法奇正论》认为,用兵之术并不在于是否精通兵书,而在于为将之人是否可以灵活运用。兵法的基本理论与奇正之法,学兵书的人都会懂。
但是为什么两军交战还会有胜负呢?原因就在于奇正之术的运用,所以李廌提出要掌握兵法奇正的主动权,并借机迷糊敌方,抢占先机,才能克敌制胜。
《将才论》中,李廌则充分说明了战争中选择一个好将才的重要性,他认为选将的标准有五个,分别是勇、智、仁、信、忠,还阐述了一系列培养方法。
他还认为对于将领的储备,绝对不能以“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的标准进行,在“天下安”的时候更要注意将的培养,因为忘战必危!
李廌《慎兵论》中认为用兵应该慎之又慎,以民为本,考虑国力与民情进行战争部署,切莫好大喜功,四处为战,主张贮备良将,但不主张草率用兵。.u
h
《将主论》从将领用兵的心理和手段进行分析,点明为将之人与君主应该同心同力,期望帝王能辨别是非,切莫将、主之间离心离德,贻误战事。
这四篇兵论一经刊载就在汴京的文人圈里炸了锅,要知道北宋向来是以文治武,边事上文臣指导武将更是家常便饭。
是以宋代的文人绝大多数都熟读兵书,毕竟谁也不敢保证自己什么时候会被派去监督军事,仗打败了无非是被贬,可如果死在战场那就亏大发了。
而李廌的这四篇兵论,无疑给这些人上了一课。特别是其的《将才论》,连举孙武、吴起、魏武、先轸、郤氏、狐氏、韩信、魏尚、谢安、窦宪等例子。
整个策论一气呵成,用诸多历史上名将的例子直白浅显的说明了将才选择的重要性和得失。
无论策论述说的是何种问题,你都能从中看出李廌的那种极端自信,这种自信是基于其对问题有着深刻透彻的理解,读他的策论你能从内心感到触动。
而且李廌的论述有理有据让人信服,一口气酣畅淋漓的读完后,还会产生一种手不释卷想反复研读的感觉。
这些策论在这些文人看来,不仅战争思维与理念新颖而先进,行文层次、论据的取用、观点的提炼都非常值得称道。
:这段使辽案本来计划详细写个两三章的,描述清楚曾布、章淳、蔡卞三个老狐狸在里面的勾心斗角、政治角力,以及蔡京在边缘打野的一些奇效。不过注意到大家对这些好像不是很感兴趣,我就把这些都简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