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鸿雁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喂,醒醒!”
桥头边的一堵矮墙下,睡着一个乞丐,乞丐的身边有一个少年,正摇着乞丐的肩膀,试图叫醒他。
“癞哥儿,醒醒,醒醒!”
那乞丐睁开眼,顶着一头脏兮兮的乱发,咧着一口黄牙,迷迷糊糊的看向身前。
正是临近正午时候,日上中天,那少年穿了一身麻布粗衫,洗的漂白,阳光照在上面刺眼的很,刺的乞丐只看到眼前白茫茫一片。
乞丐又闭上眼,挪挪身子,侧了侧头,躲在阴影里又准备睡过去。
“癞哥儿,别睡了,我给你送饭来了。”少年又喊了一声。
癞瘸子这才不情愿的睁开眼,吐了口唾沫,又踢了少年一脚,骂骂咧咧道:“你怎么早上送吃的来了?你不知道爷从不吃早饭?扰爷清梦了知道吗?”
嘴上虽然骂着,可癞瘸子一双贼眼已经在少年身上乱瞄,寻找着自己的早饭。
少年从身后拿出个油纸包,笑嘻嘻道:“癞哥儿,这可不是早上了,都要正午了。”
癞瘸子直直盯着油纸包,又吐了口浓痰,骂骂咧咧道:“呸,还不到午时,爷说是早上就是早上,你小子也不想想,要饭的哪有要早饭的?”
少年怔了一下。
“再说了,爷要是早上起得来,至于要饭么?”
少年仔细想想,好像也是。
“洛小子,你快把爷的早饭拿来!”
说完,癞瘸子已经从少年手中抢过油纸包,迫不及待的打开了。
油纸包里装了两张饼,做饼的面子有股子霉味儿,应当是陈到不能再陈的霉面做的。
饼里头包着一大片黑色的东西,应当是某种山间野菜,穷苦人家的吃食。
癞瘸子将饼放在面前闻了闻,又吐了口痰,便开始狼吞虎咽起来。
少年在癞瘸子对面蹲了下来,看着他狼吞虎咽,笑眯眯道:“癞哥儿,我就知道你饿了。”
癞瘸子抽了抽鼻头,笑话,叫花子什么时候饱过?又什么时候不饿?
少年左顾右盼,四处打量,见石桥上行人匆匆,却没人注意他们,这才冲癞瘸子兴奋道:“癞哥儿,我发达了!”
发达?凭你个又穷又蠢的傻小子也能发达?
乞丐撇了他一眼,低头闷声吃着饼。
少年拍了拍胸膛,伸出三根指头,道:“癞哥儿,往后你就开始吃早饭吧,像这样的吃食,我管你一天三顿!”
乞丐抖了抖手里的霉面饼,又怕将饼里的野菜馅抖落,显的小心翼翼,面色不忿道:“草!你小子要是发达了,就请我吃这破玩意儿?!”
少年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低声道:“倒也不是真的发达了,就是这样的霉面有的是,往后饿不着了。”
癞瘸子听了,继续低头吃饼,闷声道:“草,老子以为你小子真的发达了……”
不过他转念又想了想,像他们这样穷的叮当响的人,虽然吃的差了点,但好歹不愁吃,倒也确实算是发达了。
他心里又想道,这种傻小子,不知道走了哪门子运,竟然也能发达,为什么这样的好事轮不到自己头上。
癞瘸子低啐了一口,嘿嘿笑道:“洛小子确实是发达了,你倒是说说,你是如何发达的?好让我也发达发达。”
少年像是对他完全没有防备,又左右望了望,这才凑过来小声道:“倒也不瞒癞哥儿,只是有些不大干净。”
癞瘸子眼珠子转了转,道:“这世道,穷苦的人,想活命哪有干净的?”
少年小声问道:“癞哥儿来马桥镇这么久了,可曾听过聂家?”
癞瘸子想了想,他是四处流浪乞讨过日子的人,从外面来到马桥镇大概十来天了,不过他一直都在这桥头待着,根本不了解马桥镇,自然也不认识什么聂家。
不过也多亏了眼前这个傻少年,癞瘸子刚来马桥镇不过是凶了他一番,骂了几句,于是这少年开始每天定时定点送饭来,甚至都省了他去乞讨,他也干脆就在桥头上睡了十来天。
没挪过窝,反正也不愁吃。
癞瘸子吃完一张饼,又继续啃第二张,仿佛什么事都没吃饭重要。
癞瘸子闷声道:“没听过。”
少年用颇为神秘的语气道:“癞哥儿,聂家你都没听过?这聂家可是我们马桥镇最大的一户,整个马桥镇就数他们聂家最有钱。”
“那可是真正的大户啊,富的流油。”
癞瘸子翻了翻泛黄的眼珠子,他是向来看不起富人的,道:“呸,又是个狗财主!”
又道:“那大户在哪?告诉我个地址,好让我去讨顿饭吃。”
少年笑道:“聂家在西边,我们现在城东。不用去讨,我们只用去拿就好了。”
说着做了个抓取的动作,癞瘸子见了,露出一副我懂的笑容。
他心道,果然不太干净。
少年低声道:“那聂家确实为富不仁,不过他们的人脑子也不大好。”
“聂家家大业大,东西多的吃不完,于是就有一个专门放霉面的偏房,平时也没人管理,我机缘巧合之下,找到了一条去那个偏房的路,偷偷去拿过一次,没什么风险,往后吃倒是不愁。”
少年又幽幽说道:“癞哥儿,你可别跟旁人说啊。”
癞瘸子眼前一亮,忙问道:“真没风险?你怎么去的?快快带我也去一趟。”
少年低头沉吟了一下,严肃道:“癞哥儿要去也行,可你要答应我,万万不能泄露出去。”
“我晓得,我晓得。”癞瘸子道。
癞瘸子第二张饼吃了一半就不吃了,将半张饼又用油纸包起来,揣在怀里,又随手在衣服上抹了抹手上的油腻。
这是乞丐的职业素养,吃的多就留一半,兴许能救上自己一命。
由此可见,乞丐并不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他们能吃上顿就一定有下顿。
连乞丐都知道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马桥镇的石桥桥面很广,能并排走上两三辆马车,因此被取名叫马桥,马桥镇也由此得名。
马桥上人来人往,或是走街串巷的卖货郎,或是背着农具的农夫,或是赶着牛下河喝水的老农,或是行色匆匆的行客,贩夫走卒,不一而足。
少年带着乞丐走在桥上,身后背了个竹篓,总是面带微笑,桥上的行人三三两两的与他打着招呼,少年都一一答应。
“洛哥儿上哪去啊?”
“莫洛,你小子又是去山上采药了?”
“洛娃儿小心点,山上危险着哩。”
“洛娃儿你什么时候讨媳妇啊?”
他总是面带微笑,一一回应。
少年叫莫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