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畏的老兵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临西市,东倚太岳、西临黄河,南与杨迹的家乡关城接壤,因地处西河之滨而得名,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黄河文明的摇篮,有“华夏第一都”之称。杨迹在临西市下车的时候,正是凌晨
点多,就和多年后到兵城韩城一样,站在一个陌生城市的车站,杨迹看不到前进的方向。
大哥在这个城市的一个建筑工地打工,是最苦最累的小工,一天工资
元,这已经是小工中的高工资了。在一栋还没有建成的高楼里,没有门,没有窗,没有电,在钢筋水泥构筑的框架里,两块床板下面垫几块砖,铺上被子,就是杨迹的新家了,这里离现代文明的距离很近也很遥远。
在楼下不远的地方搭设的一个简易棚子,是建筑工人们的食堂,下了工,他们就会抄起饭缸,顾不上洗脸洗手,拥进厨房,打点放盐的水煮白菜,上面漂着几滴油花,攥起起几个馒头,蹲在厨房的外面就开始大口大口地嚼起来,吃的肚子溜圆,饭缸在水龙头下一冲就干干净净。
杨迹的第一次出工的地方是一所正在建设的学校里,这里要新建一座四层的教学楼,正在挖地基,那个时候,机械化程度还没达到现在的程度,挖地基这种活只能靠人工,尽管十一岁的杨迹长得比同龄人都要健壮,在家也经常干农活,手上也长着一层农村人特有的厚茧,但比起大哥那样的小伙子可是差得太远了。
在凌晨的清爽中,看着他们很轻松使着手中的锹和镐,不停地挖着、撅着,地面以肉眼可见速度迅速下降着,杨迹却感觉干活很困难、很累,当朝阳穿过树梢照在他的身上时,杨迹的手上已经磨出了几个血泡,汗水仿佛流不完一样,不停地在脸上、背上流淌。当别人在休息时,他还要继续干,因为工作是定量的,拿着差不多的工资,分配的工作也是一样的,哥哥杨飞没办法只能趁着休息的时间过来帮忙。
来到这里,杨迹并不是举目无亲,中午吃饭杨迹碰上了给工地看大门的爷爷,工地上的厨师是大姑刘英,也就是母亲的妹妹。爷爷看见杨迹,脸耷拉了下来,拿起一个馒头,小声的嘀咕着,“这么小,怎么不上学了,怎么这么没出息。”很多年之后,杨迹对爷爷的记忆仿佛从这时才开始。
爷爷一生有
个女儿,
个儿子,杨迹母亲是所有孩子最大的,爷爷是她的继父,奶奶在前任丈夫去世后,也就是杨迹的亲爷爷,带着母亲嫁给了现在的爷爷。他是一名老兵,一名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兵,
年参军,这是他自己说的,在杨迹幼时的记忆里,爷爷每天晚上坐在门外的青条石上,倚靠着土墙,一群孩子围坐在他的身边,认真地听着他参加淮海战役当通信员、跟随部队到云南打仗的故事。
当杨迹参军后,爷爷像是找到了传承,每次探亲回家,爷爷都会来看看杨迹,和他聊聊以前的故事,尽管这些故事已经讲了很多遍,但仍旧翻来覆去地讲着。爷爷一辈子的遗憾是他参军的时间,官方的说法是
年,因为文革期间,上级党组织遗失了他的转业证和一些证明身份的文件,在档案里能查到的只到
年。
在他人生的最后几年里,他寻找着自己的老部队,但经历多次军改,他们老部队的番号永远留在了中国的军史上,而他们这些活生生的战士们想要证明自己存在在那段历史中,确是如此困难,县里一名管理档案的好心干部,悄悄地告诉他找领导疏通一下,就可以很轻松的办下来,却被爷爷无情的训斥了一顿,从此他再也没有提过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