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风过处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原文转发一中师生阅读后的千言评价,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完本前能收到你的建议,很及时,很中肯,谢谢谢谢!
有感于《我是中师生》
这个特殊的春节,休而不息,有”树欲静而风不止”之感。段段续续地拜读了晓风过处、励志的《我是中师生》,使我牵起了相似经历的回忆,书中的人物故事是众多“中师生”的过往。鉴于本人小说的外行,加之离开讲坛已
载,基础教育近于陌生。自然对《我是中师生》的评价和建议不敢狂言。不过,品偿之后,有诸多感悟和启迪,受益非浅,望以下拙笔能给作者有所裨益。
一、敬佩之至。作者在人生硕果丰盈之季,在公务缠身的时间缝隙里,静下心来,勤耕笔墨,实属不易。现实中,沉迷于“拜金”“享乐”,抱着及时行乐、得过且过心态的人不少见。作者却有一颗对教育的赤诚之心,以担当负责的态度,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让我们领略到了另一道风景,给大家献上了别人想做而未做,别人做不到,而自已做到了的精神大餐,创造了有益于社会,有益于时代,有益于教育的难得价值,意义深远。著名诗人林徽茵说:“真正的宁静不是远离闹市喧嚣,而是心灵的修篱种菊”。可见,作者达到了“修篱种菊”的境界,悟出了《你是人间四月天》的真谛,是对泰戈尔“天空中不曾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的笃言践行。
二、感动之至。沈从文之妻张兆和在整理沈从文选编和遗稿时说:“他不是完人,却是一个稀有善良的人”。何偿不是,人人都不是完人,但要做一个自始至终能善待他人和事的人还真不易。创作必须植根于社会,贴近生活,要做到用心用情用力去挖掘、捕捉、观察、发现。对此,善良平和的心犹为重要。《我是中师生》在这方面,无论是字里行间,或是片段章节,无论是人物塑造,或是环境描写,都得到了很好的融合和体现,弥足珍贵。
三、赞叹之至。《我是中师生》,脉络清楚,故事完整,情节跌宕,语言流畅。在人物刻画、场景布设、情节描写等,都有匠心独道之处。主人公定远接到录取通知书,上师范学校,毕业到村校任教,调到中学工作,找对象,读省教院等,整个思路清晰,印象深刻。特别是定远上中师前后、毕业不能留城心里矛盾冲突和无奈,甚至绝望的心情,跃然纸上,刻骨铭记;定远初中班主任,定远父母亲,以及中师同寝的几位同学的人物刻画,用恰当语言展示在读者面前,各具特色。对场景描写,定远到乡邮政代办所领录取通知书遇见初中班主任,定远家人收稻谷,办升学宴,师范国庆晚会,班长遇难追悼会等场面,字斟句酌,到位到边。以前瞻的视角,突出主人公冲破世俗,敢与领导“顶撞”,为学生未来发展着想,传播教育新理念,是另一亮点。如填报志愿,鼓励学生填报高中,重视“豆芽”学科教学,带学生到附中做实验,这些巧妙构思都非常合适得体。在描写主人公不满现状,为适应新形势,立志报考省教院离职专业,这个情节安排,欣赏有加,值得点赞。因为不少“中师生”就是靠这个平台,上了大学,才走到了更高更远的地方。
创作是辛苦活,从立意构思,到动笔成型,从审稿通过,到附印出版,是漫长的过程。作者以热爱教师、尊重知识的高度,从小说体材看,填补了教育这一历史时期,充当教师“顶梁柱”这个特殊群体的空白,功劳无边。希望作者坚持下去,情节更加精彩,人物更加鲜活,故事更加感人,以高质量,高水平,高价值满足读者期待。让这部书不仅成为人们喜欢的艺术作品,而且使她成为中国教育史上详细了解中师生,客观评价中师生,正确善待中师生的必目。在此,提出不成熟建议,以期包涵。
一、放大格局,打破陈规。“中师生”,参与、见证了改革开放,创造和分享了改革开放的成果,赶上了重教育,重知识,重人才的大好时代。其实,不难理解,在于党和国家决策的正确与英明。故此,认同、坚持、高扬“四个自信”是作品存在的根。常说,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紧相联,只有把个人梦与国家梦融为一体,自己的理想抱负才能实现。作品中人物空间最好拉长加宽。实事上,“中师生”这个群体,由于第一学历不是大学,让人瞧不起,在仕途上艰难前行,几乎用尽了滚石上山的力气,一路披荆斩棘,付出双倍于他人的代价。当时,大学生出来分配的优越,中师生只能望而兴叹,不得不从学历上补“短板”,工作上勤奋吃苦,为人上低调实在,奋力追赶着。不少中师生甚至把他们从望尘莫及、望其项背、并驾齐驱,到抛在脑后,创造了人生奇迹。缓解了当时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是当时教育的中流砥柱。大多成了教育教学骨干,走上了管理岗位,高级职称中教授、研究员不乏其人;“跳槽”改行从政,高官、厅局级、县处级干部不甚枚举;下海经商办企业,已成了企业家或行业领军人物……让世人承认特殊历史时代下的“中师生”的价值所在,无声的驳斥“中师生”文凭低、已被时代淘汰了的观念和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