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准备北伐(1) (第1/2页)
曾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一百五十四章 准备北伐(一)
明历元年(公元
年,元至正)三月,被称帝即位典礼仪式搞得沸沸扬扬的江南终于慢慢平息下来,不过军民平时议论最多的还是上月这次空前的仪式以及皇帝陛下准备什么时候北伐。
“田六,你说咱大明啥时北伐啊,听说北边的鞑子们内『乱』不止,打得是一塌糊涂。”
南京城东一家茶馆里,一个瘦高的男子问着旁边的同伴道。
“啥时北伐,那是迟早的事,咱们大明的皇家陆海军不是摆设,是一刀一炮打出来的,届时王旗所指,定当所向披靡。”
“嘿,田六,你小子还拽起文来?”邻桌的一个中年男子笑言道。
“陛下都说过,人总是要多读些书,这样才知道礼义廉耻、忠孝仁智。”田六对邻桌的奚落不以为然,反而得意扬扬地说道,“我在坊间的补习班学习了两个月,识得了不少字,也读了三字经、千字文和论语,这才明白读书的好处。”
从龙凤八年开始,刘浩然让内阁制定了一个扫盲规划,利用各地官学、私学每年的学假和每旬假日等空余时间,在各坊各村组织扫盲班。由于有官府补贴,官学、私学的教师们则多了一笔不菲的收入,而自愿前来学习的百姓则是分文不少,并有明文规定,扫盲学习完毕后考试合格会发给结业证书,凭此证书在找工、申请农业津贴等各方面都会有优先照顾,算是一种鼓励,所以有不少人参加了这些扫盲班。
旁边的人不说话了,他们几个人原本对这种扫盲班不以为然,都几十岁的大老爷们了,还去读书,真是丢死人了。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参加扫盲班的好处慢慢地浮现出来了,就拿田六来说,前几年还和他们一样大字不识一个,同样在城中做些小商小贩的买卖,可自从去年咬牙参加了扫盲班,拿到了结业证书,居然凭借这张轻飘飘的文书在东市找到了一个伙计的活干。
田六工作的是正规商社,严格按照原江南的劳工律法来执行。每旬有两天休假,每天工作不超过五个时辰,逢年过节有犒赏,假日上班还有什么加班津贴,年终还有奖金红利,都他娘的赶上官老爷了。
而平日休假的田六则像今日一般,到茶馆坐坐,悠悠哉哉,并给众人说说邸报上看来的新闻,买弄一下自己的“学问”,搞得天天风里来雨里去,挣得却还没有田六多的邻居街坊们嫉妒不已。
旁桌的几个人听到田六的感叹吹嘘,心里郁闷不已,自己几个人不比田六,自己是空闲一天少挣一天钱,人家坐在这里还有钱粮“俸禄”领。娘的,不就是参加了扫盲班吗,赶明儿咱也去报个名。
与田六同桌却更关心时事。现在江南的老百姓充分继承了前宋百姓“好热闹”、“喜议事”的传统,全然没有另一个世界明清百姓“莫谈国事”的忌讳,只要你不出言侮及国体和皇室,不进行人身攻击,就算是内阁制定了什么国策你得不满也可以在大街上大声嚷嚷几句,旁边的治安巡捕都不爱搭理你。
“田六哥,你赶紧给我说说北边到底出了什么事?”田六同桌张才是个大文盲,自然看不懂邸报,但是却异常关心时事,这也是他遇到田六就赶紧凑上来的缘故。
田六得意洋洋地喝了一口茶,然后慢里斯条地开始讲起来:“这话还要从龙凤八年(至正二十二年,公元
年)说起,元廷大将张良弼和李思齐在陕西为争夺地盘而开战,孛罗帖木儿支持张良弼,扩廓帖木儿则支持父亲好友李思齐,两人从那时便结下了梁子。龙凤九年,在冀宁路设行省,扩廓帖木儿举兵据之。孛罗帖木儿没有占到便宜,便更加深恨扩廓帖木儿。去年三月元太子迫使元帝解除孛罗帖木儿职位,四月以孛罗帖木儿不受命,元太子亲征并命扩廓帖木儿出兵,五月扩廓帖木儿派三路大军十二万攻打孛罗帖木儿,双方在皇后店一场激战,不分胜负。六月扩廓帖木儿『逼』近大都,与孛罗帖木儿军激战,元将也速归附孛罗帖木儿,扩廓帖木儿军失利,便拥元太子退奔冀宁,孛罗帖木儿入大都。七月元帝以孛罗帖木儿为右丞相,主持元廷。十月,扩廓帖木儿从冀宁再次出兵,北上攻陷了大同。孛罗帖木儿遣也速带兵迎战,结果被扩廓帖木儿招降。也速一降,大都震惊,随着扩廓帖木儿大军日益『逼』近,元帝和近臣合谋,于十二月刺杀了孛罗帖木儿,迎元太子和扩廓帖木儿入都。”
听到这里,众人不由一片唏嘘,想不到元廷内斗居然如此激烈,不仅臣与臣相斗,就是元帝父子也是刺刀见红,如同仇人。大家也对田六的“演义”表示了由衷的敬佩,认为他讲的比得上那些大学的学子。
田六激动地满脸微红,刚才他一番话有一半也是听来的,否则就凭他扫盲班出来的学识再如何看邸报又怎能将这件事的原委弄明白呢?不过自从他扫盲班结业以后便认为自己是个“文化人”了,平时里与那些学子等学问人交谈也没有那么胆怯了,所以也听到了不少典故和东西。
受到大家赞扬的刺激,田六越发地卖弄起来,大谈扩廓帖木儿的野史,说其母是『色』目人(察罕帖木儿一脉不算正宗蒙古人),父亲是汉人,打仗如何神勇等等,接着又谈孛罗帖木儿的野史,说他同察罕帖木儿一样,是元廷少有的几位能征善战的将领,曾随同父亲跟武烈王所部作战过,曾经在父亲落马时救助父亲,步战至深夜三更回营云云。听得众人又是感叹连连,周围五六桌人都被吸引地围了过来。
“应该说一山难容二虎,元帝父子相争,君权旁落,下面的大将们自然也不甘示弱。”田六最后发表了一番不知从哪里听来的总结。
众人回味了一番,张才砸吧着嘴巴说道:“鞑子们内『乱』起来了,咱大明不是正好举兵北伐吗?怎么还不见动静啊?”
“怎么没有动静?”隔着一张桌子的一个人忍不住出言,他一口湖广口音,一看就知道是那边过来的商人。
“我在武昌坐船下来时,只看到一船船的军队在过江,好家伙,起码得有五六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