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大战之路 (第1/2页)
天空之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大年三十,爆竹声声辞旧岁,喜气洋洋迎新年,天空恭祝这里的每一位小伙伴运势如虹,势不可挡!
干燥的荒漠,空气中仿佛连一个水分子也没有,阳光不受遮挡地照耀着大地,似乎只有生命力最顽强的杂草能够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但视野中除了沙砾和石块还能够找出几样异物来,例如半埋在沙堆中的飞机残骸,蒙布破烂不堪,金属骨架暴露在外,死去的飞行员脸朝下趴在不远处,躯体已经风化成了干尸,皮靴不翼而飞,衣裤口袋也有被翻过的痕迹,随身携带的手枪以及救生包也不见踪影;例如废弃的卡车,驾驶室周围满是碎玻璃,泄了气的轮胎松散地包裹着轮毂,木质的车厢栏板留有连串的弹孔,车厢里杂乱堆放着几个残缺不全的空木箱……
这里是西亚,两河流域曾经诞生过灿烂的古巴比伦文化,波斯帝国的铁骑从这里出发,踏足欧陆,席卷亚非,创造繁华盛世.现如今,它因数之不尽的石油宝藏和无休止的战火而受世人关注.
视线投向库姆河畔,奥斯曼土耳其鲜红的星月旗在高高的旗杆上迎风飘扬,克虏伯造的榴弹炮整齐排列在开阔地带,头戴土耳其帽的炮手们高高挽起袖子,汗流浃背地操炮射击.每当震耳炮声响起,滚滚沙尘弥漫,片刻过后,响亮的爆炸声从对岸传来,林立的烟柱又会多出几根.在同一个场景中,头戴护耳型钢盔,身穿原野灰色作战服的德军士兵利用机械工具搭建跨河浮桥,一长列涂刷着铁十字徽标的钢铁战车以及满载步兵的半履带军车正等待渡河,在他们头顶,每隔半小时就会有一队带有黑白红或绿白红涂装的战机呼啸而过,向那座燃烧的城市投下炸弹,而衣着齐整,佩饰鲜艳的意大利骑兵则下马待命,他们身旁是一匹匹硕壮矫健的骏马,马拉式轻型野战炮和水冷重机枪正准备跟随骑兵一同进攻……
年底,德土意联军对波斯军队固守的库姆城发动了无差别的轰炸和炮击,这在西方世界引发了一场争议,因为城里不仅有全副武装的波斯士兵,更有数以万计的无辜平民.
波斯国,这个在苏俄和美英支持下建立起来的西亚国家并不被大多数国家所承认,在同盟国阵营的舆论下更是血腥残暴的存在.大战结束后,波斯帝国故地尽为德国和奥斯曼土耳其所侵占,当地居民不堪外族统治,从
年代初期开始了"驱逐外敌,复兴波斯"的抵抗活动.武装势力主要在靠近苏俄的北部地区和接壤英属印度的东部地区,继而形成了亲苏和亲英两大武装派别.至
年,两股武装几经会谈终于达成联盟,从而为建立波斯国奠定了基础.
年
月,波斯人在马什哈德宣布建国,随即集结四万兵力围攻当时由奥斯曼土耳其军队驻防的军事据点库姆.在同盟国援军抵达之前,蓄谋已久的波斯军队依靠内应帮助攻破土军防线,击毙土军两千余人,俘获近三千人,随后制造了耸人听闻的库姆血案——两千多名土耳其战俘遭到波斯军队的无情屠杀,据说无一人幸存.
为报复波斯人的暴行,奥斯曼土耳其集结重兵进攻库姆,但前两次攻势都被装备精良且训练有素的波斯军队主力所挫败,波斯国顿时声威大震,各地民众群起响应,武装起义烽火遍地,在两河流域和波斯湾北岸地区掀起了反同盟国的**.因石油的生产,运输以及提炼设施遭到破坏,整个波斯地区的石油产量短期之内下降了
,而石油产量占全球七成多的美国借机在国际市场上掀起了一场油价大战,使得欧洲市场上的原油价格一度飙升到
年平均值的
.
在此之前,德国,奥斯曼土耳其已与苏俄缔结和平条约,同盟国每年从高加索石油产区获得的石油从高峰期的
多万吨下降到了
万吨,而且大部分输油管线和装船港口都处在苏俄军队的眼皮底下,一旦双方卷入战争,同盟国要么投入重兵夺回对高加索地区的控制,要么休想再从这里获得一滴石油,因而波斯湾产油区对同盟国阵营特别是军事和工业需要大量石油的德国意义愈发重大.
另一方面,自从大战结束以来,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对波斯湾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石油勘探,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的油田数量增加到了
座,至
年代初期,已经投入商业开采的达到
座,年出产石油量超过
万吨,大约百分之八十由德国企业开采,其余百分之二十由奥斯曼土耳其,意大利,爱尔兰投资开采.在同一时期,英国和荷兰在东南亚的石油开采量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