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一百七十四章 孔庙与北方士族(二)
在整个过程中,刘浩然谨记程乃彬和桂彦良的话,尽量做到动作缓慢,斯文不躁,有条不紊,为掬以虔诚,一套做下来,倒也没有出什么差错,反而做得尽礼合制,孔克坚和一帮北方名儒士子们看在眼里,目光不由多了一份神采。
忙完之后,刘浩然站在杏坛旁,看着这个传说中孔圣人讲学的地方,默然了一会突然开口道:“圣人乃大明读书人的先师,这里也是大明读书人的圣地。“
说到这里,刘浩然不由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圣地,乡野村夫的圣地就是那一院茅屋,市井小民的圣地就是那酒肆茶馆,忠勇之士的圣地则是那烈士陵园,我们读书人的圣地在哪里?就在这里!”
听得当今天子开口,众人都不敢开口,都在静静地倾听着,然后在心里细细地咀嚼着,体会中话中的意思。
刘浩然背着手,昂首看着天,默然一会突然问道;“圣人在此讲学,距今有多少年了?”
旁边的程乃彬连忙答道:“回陛下,应该一千八百年有余。”
“一千八百年,多少岁月沧桑,多少次改朝换代,黄巾之『乱』,三国之祸,五胡『乱』华,晋室南渡,靖康之难,崖山之亡,可是圣人之学却代代相传,源源不息,为什么?”
“回陛下,依臣之见,圣人之道在于天理。”桂彦良拱手道。听到这话,孔克坚和北方名儒士子们脸上不由微微一喜。
“这话是理,但是没有说全。”刘浩然略一颌首,脸『色』变得肃穆道:“依我之见,那是因为不管世道多么艰难,蛮夷如何肆虐,依然挡不住我们求知索明,不甘愚昧的心。胡人的刀再锋利,可以砍掉我们的头颅,却改不了我们的字,胡人的火再荼毒,可以烧掉我们的家园,却烧不绝我们的书。”
听到这话,众人的神『色』不由一凛。
刘浩然不由走上前去,拍了拍那棵杏树,悠然地说道:“这棵树从古到今,不知看了多少改朝换代,看了多少中原战『乱』,看了多少人间悲喜,可是它一直屹立在这里,它无声地告诉我们,告诉世人,我们的根就在这里!”
“圣人之言,圣人之言,如果我们真的读懂了圣人之言,这天下早就大同了,我们的百姓也不会经受这么苦难了。何为忠?何为孝?何为智?何为信?何为礼?我们真的明白了吗?”
听完刘浩然这番话,孔克坚、孙仲良等人心里不由打起鼓来,这话难道是在敲打他们吗?他们早早就知道刘浩然在江南搞得那一套,新理学,新儒学,将夏夷之辩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推出了国家、民族的概念,北方名儒士子多年深陷“鞑虏”统治之下却不知抗争,甚至有不少人出仕元廷,效忠鞑虏,真要按照江南那一套算起帐来,不是轻罪。
“在这里我要多谢衍圣公和诸位大家,你们在艰辛中忍辱负重,不以苟且偷生为喜,广传圣人之学,让我们民族的薪火在北方代代相传,没有让鞑虏元胡灭了我们的道统传承。”
刘浩然的话锋一转,恭敬地向孔克坚等人拱手施礼,不由让众人一愣,纷纷还礼。
“北方历经数百年荼毒,鞑虏蛮夷在这里肆虐多年,试图用屠杀让我们屈服他们的愚昧和野蛮,他们不仅想在肉体上奴役我们,更想在思想上让我们世世代代为他们做牛做马。现在我们已经用血与火将他们驱逐出去了,可是这里却是疮痍满目,而今之计,当是我们齐心协力,清毒复正,重振圣人之道,还百姓一个清平世界,否则我们有何面目见祖先在天之灵?我就拜托诸位了。”说罢,刘浩然又向众人深施一礼。
孔克坚、孙仲良等人在回礼中已经回味过来了,这是刘浩然给他们留了台阶,就看他们识不识趣。识趣的话,按照他的意思,“清毒复正”,把那些“应付”元胡鞑虏的流毒理论清除掉,发展出符合这位天子所希望的“理学”和“儒学”,那么大家都是忍辱负重,不但无过反而有功;如果不识趣,那么你就是蛮夷鞑虏的死忠,这位征战出身的天子不介意用血与火将你与鞑虏元胡一块清除掉,而且还要让你遗臭万年!
不要质疑这位大明开国皇帝不敢做,当年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为了征服中原和南方,杀得人数以千万计。这位用血与火将蒙古人赶出中原的大明皇帝难道就是慈悲心肠,他不用学蒙古人那样杀千万人,只要杀上几万人,几十万人,北方的士子们难道还不会像屈服元廷那样向他屈服吗?
众人都知道,现在刘浩然不愿意大开杀戒,而是给众人留出一条活路,原因就是北方经过数百年的战『乱』人祸,早就是十室九空。现在的北方就是地荒人荒,刘浩然不愿意为了所谓的“学术之争”让北方的读书人大伤元气,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会走那一步的,他还是希望北方的读书人自己好好掂量一下,识时务者为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