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墨弄鱼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记得当年在某院校上学的时候,那天下着大雨,原以为在室外的军体课取消了,谁知值班员还是吹响了集合哨,我们穿着雨衣,背着枪,带着小板凳浩浩荡荡的出发了,到了训练场,两位教员早已在训练场等着了。
与我们不同的是,他们并没有穿雨衣,年轻的助教虽然被雨淋的眼睛都有点睁不开,但仍跨立站好,年老的教员虽然两鬓斑白,但在值班员向他报告的时候仍然回敬最标准的军礼,虽然雨下的很大,但是我仍旧能够分看得清他的领章是两杠四星,心里不禁一愣,两毛四,不是应该在办公室喝喝茶看看报纸嘛,这是一阵洪亮的口号把我拉回了现实“同志们,你们刚入校,可能还不知道我们学校的规矩,我们的课程是必须按照训练计划来的,就算天上下刀子,该出来的还他妈得给老子出来,”下面将由陈教员为你们演示一系列战术动作,请认真听仔细看,接着就是他下达口令,年轻的少校教员做动作,一套动作下来,原本湿透的丛林迷彩,被泥水染成了荒漠色,恢复立正姿势后,我原以为这就完了,就该我们自行体会了,结果老教员又来了一句“可能刚才陈教员的动作大家还不是能够认真体会,下面我将边讲解边示范为以便于加深大家的印象”。
我没听错吧,五六十岁的老头了,还要在雨水里做战术动作,队伍里一阵不小的骚动,接着随着他自己一声杀气冲天的卧倒口令后,老教员一个帅气的卧倒直接卧倒在泥水里,滑出有一米多远,震惊之余瞬间泪目,每一个动作都让我们惊掉了下巴,虽然他早已年迈,但每一个口令和每一个战术动作都是如此的标准,如此的杀气凌然,尤其是最后一个前滚进据枪射击的动作,更是让我们这帮学员自叹不如。
后来久了才知道,他是我们学院的常委,身兼军体教研室主任,每个学员队的第一节课必亲自教学,他从越战的尸山血海爬出来,杀敌无数,建功无数。在毕业联演最后一晚的集会上他是这样对他的学员说的:“从今以后,大家都要奔赴各自的战位,但是假如战争明天来临,不要害怕,我仍同你们并肩作战!”
作者:
链接:
:
来源:知乎
“将近
年没打仗”这件事能说明的东西,其实远比你们想象的要有限的多。
中东那帮海湾国家和非洲那帮军阀国家倒是几十年来都在打仗,也没见他们能艹穿地板啊。
我要是问你为啥,你肯定说装备那么垃圾,打再多仗有啥用?
日本二战后到现在七十多年没打仗了,恐怕也没人敢说它会被南苏丹吊打啊?
我要是问你为啥,你肯定说仗打得再多,也弥补不了科技水平的差距。
沙特的武器全是购自美国的高级货,遇到机枪皮卡的胡赛武装却一度被打的灰头土脸。
我要是问你为啥,你肯定说,养尊处优,武器再好,没有保家卫国的动力和勇气照样白搭。
战后伊拉克被美国一手武装起来,面对在自己国土上肆虐的
,空有武器兵力双优势却丢盔弃甲。
我要是问你为啥,你肯定说,没有斗志,没有家国情怀,思想还停留在酋长部落时代,美械也保不了你。
看吧,其实道理你都懂,就是逻辑能力差劲点罢了。
当然,战争的核心要素还是人,否则沙特这种一水美械的也不会被胡赛武装吊打这么久。
然而,“人”这个要素包含了太多内容:革命的指导思想,对现代战争的理解,对武器装备的了解,对军令的执行力,对信仰的忠诚,都包含在内。而
年没打仗这一命题,能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人”这个核心要素?我反正觉得有待商榷。
谢谢茄子
作者:
我认为这方面近代法国是非常典型的反例。由于第三共和国时期法国陆军保守主义思想浓厚,过分注重总结和吸收上一场战争的经验教训,而忽视了大工业时代科技飞速发展所造成的战术模式的变革。没有跟上未来战争的思路。因此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遭遇了重大损失。这说明实战经验很多时候是过时的经验。太过于注重总结实战经验反而阻碍了军队的变革。
一战前期总结和吸取了普法战争的经验,推崇集团进攻、中央突破战术。结果就是在
年开战初期损兵折将
万。
年一系列进攻战被打的头破血流。
年还因为一次失败的攻势(尼韦勒攻势)酿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兵变。
年夏季演习时的法军。仍然维持着传统的横队。
在战术方面霞飞将军和他的“青年土耳其党人”(在法国,人们称那批人的名称)一直在犯一个极严重的错误。法国步兵上战场穿着红裤子和蓝上衣,在平地上十分显眼。他们的炮兵军官穿黑色与金色的制服,目标更是特别清楚。他们的骑兵以荒唐可笑的盔甲为自豪。进攻的教条主义上升到宗教狂热的高度,它激励所有士兵,而事先知道的现代步枪和机关枪的性能却不能约制士兵的行动。为此他们将接受一个意想不到的残酷的教训..........。向北朝阿尔隆进军的法国第三集团军在
月
日的晨雾中惊慌地遭遇德军,有四五个师在营地附近就失去了师长。沿战线各处只要一发现德国人就发出冲锋的信号。“法兰西万岁!”、“拼刺刀!”、“向前冲!”勇敢的军队在团级军官的率领下(军官牺牲的比例更大)伴着雄壮的战斗怒吼向前冲,法兰西民族在传统上以这种精神著称。有时这种没有希望成功的猛攻伴随着雄壮的马赛曲,飘荡于离德军阵地
、
甚至
码处。虽然是德国人入侵,发动进攻更多的却是法国人。身穿红蓝色制服的长条形尸体零乱地散布在留有庄稼残茬的田野上。冲突沿整个战线全面展开,普遍存在反冲锋。在边界上的重大战役中,其范围之大和战况之可怖,现在的英国人很难想象,有
多万法国官兵伤亡和被俘。”————-《丘吉尔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卷
如果德国最后计划的缺点是欠缺勇气,法国的计划就是勇气过头了。法国方面也一样,就在战争发生前几年,一种令人困惑的思想逐渐侵入领导阶层。法军在
年战争挫败之后,统帅部以边界要塞为主,拟妥一套先防御,后猛烈反击的计划。为了达成目的,法国创建了惊人的要塞系统。他们将有些地方如沙尔姆隘口腾空,以便让入侵部队长驱直入,然后准备瓮中捉鳖,加以反击。然而在
年之前的
年间,法国出现一个新的军事学派。他们主张,攻击才符合法国的个性与传统,并且认为已拥有的高机动性、能快射的七五毫米野战炮,即可在战术上实现这种想法。此外在战略上与英俄结盟,也可使这种理念成真。由于他们忘了
年战争的教训,他们想像勇气可使部队刀枪不入。拿破仑有一句话经常被人引述,“精神与肉体之比是三比一”,这句话即可解释这种想法的由来。它导致士兵认为精神与肉体虽然相互依存,但两者有别。武器若欠缺勇气则无效;这句话也可以变成,有勇气的军队,毋须拥有充分的武装来保护他们的身体与士气。当士兵对武器失去信心时,勇气就会很快展现。其结果自然很悲惨。这个新学派奉格朗迈松上校为先知。他们发现,
年被任命为参谋总长的霞飞将军堪为这种理论的推动者。于是在霞飞的权威掩护下,所谓“攻到极限”的倡议者,掌控了法国军事结构。他们抛弃旧教条,订定现今已出了名,但却是恶名昭著的“十七号计划”。—————李德·哈特《第一次世界大战史》
法国陆军现已恢复其传统,自今往后除进攻外,不知其他律令。”
“唯有进攻战才能达到积极的战果。利用每一个机会发动进攻乃是可靠的取胜之道。”
“军心士气重于一切,一切战争都是军心士气的较量。一旦失去征服敌人的希望,失败便不可避免。胜利并不属于蒙受伤亡最少的一方,而是归于意志最坚强、士气最旺盛的一方。”
—-
年版《野战条令》
条例把防御战踩在脚下不屑一顾,所列的
条军令杀气腾腾:“决战”“锐意进攻,毫不犹豫”“勇猛凶狠、坚忍不拔”“摧毁敌方斗志”“无情追击,不顾疲劳”……却没有一处述及火力、物资,甚至不包括临时凑合的土木工事和筑垒的规定。它的制定者并不认为敌方火炮和机枪可以产生更大威力,也没有采取措施设法减少可能因此造成的惨重伤亡。”
失败的尼韦勒攻势(
)
“但潘勒韦反对尼韦勒,不是限于个人方面。潘勒韦以及当时他所代表的政治势力是公开反对西线大反攻的。他赞同贝当的意见:法国不应该流血至死,法军士兵的生命必须得到珍视;当年在该战区不存在取得突破的机会;逐步夺取有限的目标是唯一可望得到的回报;不太高的目标和减少法军士兵伤亡是当前军事政策的主要原则。尼韦勒站在相反的极端:最大规模的进攻,法军当先锋;极端信任军队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打开德军防线上的巨大缺口;大批机动部队自缺口长驱直入;恢复旷野战争;将入侵者驱逐出法国领土。这些原则分歧不是纯学术性的。”
月
日进攻前夕,冰冷的雨点开始转为雨夹雪,气温迅速下降。法国士兵步履维艰地走向阵地。到达进攻位置后,他们在雨雪中缩成一团,上衣被打得透湿。同时,连队指挥官开始宣读尼韦尔的命令:“时间到了!保持勇敢和信心!法兰西万岁!”在炮兵通宵进行弹幕射击期间,法军数十万部队向前移动。尽管冻雨刺骨,士兵们仍感到一种新的力量:对巨大的武力炫耀感到的敬畏。当天,两边的天蓝色军服一直延伸到地平线,自
年
月以来,法国士兵的士气从来没有这样高昂过。拂晓前,当突击的哨子吹响时,部队攀登壕内的梯子“登上壕顶”,经过大肆渲染的进攻开始了!尽管法国大炮和弹药数量庞大——
门火炮和
万发炮弹,但这样密集的火力散布在将近
公里的战线上,大大减轻了它的打击力度。而且,以芒让的计算为依据,徐进弹幕快过士兵的前进速度,失去炮火掩护的法国士兵为之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在法国炮弹轰击不到的地方,带刺铁丝网仍旧执行着阻拦任务,德国人迅速燃起火焰照亮了战场四周。在黄色的火光笼罩下,进攻部队成群地被德军火炮和机枪火力击倒。法国士兵不能绕过防守严密的战术据点进攻后方的德军阵地,只得倒伏在灌满泥浆的弹坑里,德军的炮弹和机枪子弹向他们倾泻而来。到上午
点,尼韦尔的时间表已乱成一团。法军各个营预定每隔
分钟就进入进攻堑壕,但由于前面的部队步履蹒跚,甚至被炮火击退回来,那些在后面堑壕里的人无法前进,而跟上来的人又撞到了他们身上。在法军指挥部里,参谋人员还没看清法军已陷入绝境。尼韦尔原来的计划假定,他的
个师将大大胜过对手的
个师,但德军从俄国和其他战线抽调了足够的兵力,总共集中了
个师!到中午,由于雨雪下得很密,使目视、通讯和空中观察受阻。法国炮手看不到他们的前进部队。根据混淆的报告而行动的炮兵指挥官,以为士兵们还没有离开堑壕,就把掩护弹幕拉回到出发点,并把数以吨计的炮弹向前进中的法国部队倾泻。”
———《战争事典
》
在攻击的主要防线之一部,他们刺穿了
公里的德军防御纵深;自
日至
日他们俘敌
人,缴获大炮
门;己方损失
人,未能获得任何战略上的决定意义。实际上文件被敌人缴获后,只有重拟了作战计划,尼韦勒增加兵力进攻莫龙维利耶和苏瓦松—克拉奥讷前线,才获得突袭的成功。到
日夜,尼韦勒的主要希望和信心都已经落空,因此,他
日重新开始发布的战斗命令不仅暗示了战术的修改,而且暗示以颇为稳健的战略目标替代先前的政策。战斗的后阶段在某些方面较之开始时更为成功;法军蒙受的损失与德军损失相比,不像霞飞进攻时那么相差悬殊。事实上,在法军实行的所有进攻中,尼韦勒的进攻所付出的代价,无论是实际数字,还是相对于德军的损失都是最小的。但这位将军永远逃不了他乐观宣言产生的后果。他曾几次三番地断言,如果不“在
小时或
小时之内”立即并完全打开缺口,继续战斗将毫无用处。他还带着许多细节条件预言了这样的一种缺口。此前,几乎人人都对他的观点表示怀疑;现在,所有的怀疑都成为了确凿的事实。这场屠杀对畏缩的法国成年男子是悲惨的,但它被严重地夸大了。部队中爆发了骚乱,在首都出现一阵反对这位将军的愤怒风暴。”
“法军的士气低落状况在迅速蔓延。由于对长官缺乏信任,由于惨重的损失和活跃的失败主义宣传,整个军队的紧张气氛一触即发。哗变——其中有的性质非常危险——在
个各自独立的军中发生;某些精锐部队也发生了这种情况。许多师建立了士兵会议。整团整团的法国士兵开赴巴黎要求通过谈判媾和并得到更多的探亲假......贝当最适合于做善后处理工作。在数月期间他巡视了法军上百个师,所到之处向官兵发表讲话,倾听他们的疾苦和抱怨,放宽军中的严酷待遇,增加士兵的假期,采取各种巧妙的转移手法减少法国前线的战斗。到了这年年底,他恢复了那支经受了痛苦考验的光荣军队的士气和纪律;通过三大可怕的战役保持的欧洲自由,主要依靠这支军队的牺牲。”——《丘吉尔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在贝当接手法军后,作战模式转型为进攻时徐进弹幕准备+坦克跟随步兵前进,防御时依托永备工事和重炮+预备队机动支援的战法后取得了成功。
月下旬,法军先在凡尔登发起进攻,抓获了几千俘虏并占领了俯瞰凡尔登的一个高地,但当遭遇德军激烈抵抗时,贝当立即止步。
月底到
月初,正是在尼韦尔
个月前遭受惨败的地方,法军又发起了另一次具有较大雄心的作战。这一次所采取的,是贝当长期发展的那种成功战术模式:所有火力都集中在一个点上,其密度为正面平均每
米放一门炮。在火力准备阶段,法军一共射出了
万发
毫米炮弹和
万发重炮弹,并且借助了坦克以及精心演练过的诸兵种协同作战。结果是整个谢曼—德—达姆阵地都落入了贝当手中。此战德军损失了约
万人,包括被俘的
.
万人在内;法军的全部损失仅为
.
万人。这些成绩使法军士气获得了相当程度的恢复”。
于是法国在二战开始前强调一战的经验。空军只重视短航程战斗机不重视轰炸机,片面强调炮兵火力的重要性。国家战争策略过于依赖永备工事防线和预备队堵口子,妄图靠钢铁工事群抵消人力和工业的劣势。野战部队机动能力较差。坦克不集中使用而是配给步兵师,作为步兵前进过程中的伴随火力和移动碉堡。然后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实战很多时候只能总结过时的经验。法国军队虽然善于从实战中总结战争经验,实际上是在用普法战争时代的战术思想打一战,用一战的战术思想去打二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在被狂热的进攻主义思潮所笼罩的法军中,只有贝当一个人脑子是清醒的。因此他得以在
年接手法军后力挽狂澜。但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他反倒成为了守旧势力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极大的阻碍了法军机械化的进程。法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说明:片面的追求实战经验而忽视科技飞速发展对战争模式带来的变革;不注重未来可能出现的、全新的战争形态的理论体系建设的军队是没有前途的。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让勇敢的士兵白白流血。
最后再举一个例子。自拿破仑王朝倒台以来。法国军队仍然频繁发动对外战争,在非洲夺取了包括阿尔及利亚在内的大量的殖民地。两次干涉西班牙内战(西班牙立宪革命、卡利斯诺运动),扶持比利时独立对抗荷兰(七日战役),打败了墨西哥,进军伯罗奔尼撒半岛帮助希腊独立,在克里米亚战争中伙同英军击败俄军,在奥意法战争中的两次重大战役(马真塔、索尔费里诺)都击败了奥地利帝国。出兵入侵了中国(张家湾、八里桥)和朝鲜(江华岛),灭了所谓的“罗马共和国”,还在罗马打退了意大利传奇军事家加里波第的进攻(门塔纳战役)。打遍了欧亚非美,也击败了欧洲除了普鲁士外的几乎所有强大的军队。实战经验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而普鲁士军队在
-
年间,除了镇压国内革命外似乎没有任何战争经验。
结果呢?
年谁打赢了?
就像李德哈特本人所说:
“所谓战争,其实一如政治,其过程是一连串的折衷与妥协。因此,计划与实际状况配合与否,必须在战前准备阶段中厘清,调整计划的能力也必须事前培养。这些洞悉力与能力,是不容易在
年战争中,从接受过指参训练的军事领导者身上发现的。他们都是在一些“原则”的菜色,配以历史残渣佐料,烹煮成适合流行的口味下培育出来;他们从未研读过真实历史中的经验。因为如果要达到这一步,第一要件必须具有穷究事理的心态;但是,
世纪军事传统并不欢迎这种能力,虽然
世纪许多伟大军事领袖都明显具备这些特质。”
作者:西里西亚纺织工
链接:
: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其实这个问题得看是打谁……
如果是要解放军去解放美国劳苦大众,估计不一定能必胜。
如果是要解放军去解放欧洲劳苦大众,估计不一定能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