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随着社会的发展,基础知识会越来越多,学生如何学习、学什么就变得很重要,应试教育总有不适用的时候。而且,单纯的一个因数,一个编者一个说法,素数、质数、质因数等等,铺述的杂乱和专业术语的冗杂造成了严重的教学障碍,而文化,作为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又将何去何从?
社会在进步,文化在蜕变,恶趣味占领市场,主流文化被抛之脑后,这才是社会最大的悲哀。
我很清楚的意识到我们最薄弱飞地方在哪里,以及将如何去补充,甚至是创立一套相关的教育体系,让我们重拾校园文化。
“文化自信”的意义远不止那么简单,否则为什么当初日本人占领需要用到文化侵略也就不足为奇。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文化互补融合必定会成为人类历史进程上不可或缺的一笔,到时候,文化冲击、文化侵略将会是决定一个国家的存亡所在。
我们在抛弃的东西,西方国家在拿来研究,比如说中医,而现在,在国外流行的“汉文化”、孔子学院与我们自身所接收到的其实是不成正比的。也许有人会问,这不是我们同化了他们吗?真的是这样吗?要是如此,怕是在唐朝的时候,东瀛就应该是隶属我们的一个岛了。
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谈到: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这一点,在当下同样是造成整体事态的严重隘口。
很多人都把一句话挂在嘴边:传统文化是根。但这些年听到的更多的是质疑之声:文化能干什么?
为了方便大多数人,成语的意思改了又改,字的音节、含义删了又删。给(
í)予变成了给(
ě
)予又变成给(
í)予,坐骑(
ì)变成了坐骑(
í),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被人曲解的名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
其实文化的过度解读,失去原有的含义,本身就是在造路。比如说阅读理解,作者真的是这么想的吗?不见得。曾经看过的一篇新闻,有作者看到阅读理解以后懵了,因为当时他就是在抱怨,没想到出题人却是说作者反衬了一种
的现象。
既是如此,我们所维护的到底是什么?我们该维护的又会弃置何处?
以小见大、以点概全,在现如今,应试教育是最符合国情的,但还需要加一门科目:文化——真正的文化。
现在的社会是以“数字”衡量的,所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大问题,需要做的不是一城一池的计较,势必要从大政策、大体制上进行改革,光喊口号,追求数字效应是没有用的。教育基层因为本身所处的位置,不得不走上这条不归路,要想开辟一条新路子真的很难。一旦违背社会走向,势必将成为众矢之的,而政策的执行就不一样了,.
a&#
;
u.&#
;m它可以采用试点的方式来规避大方针的错误,也可以利用其它方面牵制它不会走歪路。
立国先立人,这是不争的事实,从小培养就是为了安身立命,然后素质培养成人。但这其中的风险,缺少救治的体系,尤其是学生的心性不稳定,一不小心就会走歪,最后造成无法预估的灾祸。
我们的国家是以经济建设为纲的,致使很多时候,文教卫的领导很尴尬。文化是国人的文化,一味的“拿来”,就会被淘汰,而且人们有了钱,拿的东西不是好的。
每个国度之间差别最大的就是文化,文化差异也促成了千姿百态的风土人情。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得益于千百年来的流传和总结,这是我们不得不进行防范的东西。
……
其实每一个时代都有迈不过的坎,而我们现在除了正常的传承、传播文化以外,也应该去关注各方各面的东西。我曾在评论文《谈当今文化艺术及其未来走向》中说道:“在社会进程的一段时间之后,文化艺术需要在新的社会下找到一个侧重点和平衡点,使文化艺术的传承得以延续。这就是未来作为文化传承者和艺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实,这也是我们作为文化工作者,应该做到的一个行业标准,同样,官方也应该尽可能促成这件事,让更多的人不会在这种无底线的创作中迷失自己。小说不应该单纯的是天马行空,还应该有它本身的意义存在,这才是小说最本质的东西。
在此之外,我们也应该从自身去选择一种优劣,去择书而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