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乱世之源 (第1/2页)
天空之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迎着清清的晨光,一架伞型机翼的飞行器以轻盈的姿态越过山麓和田野,覆以水滴形玻璃盖的驾驶舱里,蓄着大唇胡的年轻飞行员一脸严肃表情,胸前的星月国徽以金,绿,红为主色,正如同这架飞机稍显花哨的涂装.他时而眺望天际,时而俯瞰地面,视线中渐渐出现了一座城市的轮廓,它没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醒目的建筑很多都有穆斯林风格的圆形尖顶,城区漫过了昔日的壁垒和护城河,一座座高耸的烟囱冒出淡淡的灰烟……视线越过城市,地平线的远端矗立着许多外观如一的油井,那邢气燃烧塔上燃着明火,灰黑色的烟柱袅袅上升,弥散于碧空蓝天.这一幅生机勃勃的繁忙景色背后,却是若隐若现的炮声.掠过油田区之后,这架爱尔兰制造的无武装军用侦察机没再继续往北飞,但飞行员突然发现,北面天际出现了几个黑点,他凝目注视,然后脸色大变,一边以无线电联络己方指挥部,一边驾机低飞,快飞到城市上空时,他移开舱盖,用信号枪打出红色的信号弹.仔细观察,这座城市有些许建筑残缺不全,还有被火燎烧过的痕迹,护城河周围的空地上部署有防空阵地.看到示警的信号弹,这些阵地哨声大作,戴着德制钢盔但普遍蓄须的军人纷纷跑向战斗位置,这里有德制
型
毫米和
型
毫米高射炮,也有各种自装高射支架的机枪,每一处炮位旁都插着一面奥斯曼陆军的红底星月旗.
这里是北高加索,格罗兹尼,昔日的"可怕要塞".这座著名城市的历史却很短,俄队于
年在此建立要塞,到了
年才有格罗兹尼市,居住于此的主要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车臣人.
年,趁俄国发生革命和内战,奥斯曼土耳其军队翻过高加索山脉,格罗兹尼由此"回归伊斯兰世界",而后新生的苏俄政权不断向奥斯曼政府提出交涉,要求土军撤回到
年划定的停战线,但奥斯曼政府不仅无动于衷,还向北高加索地区增派部队,沿边界地带修筑了防线.到了
年,紧张的北高加索局势终于因为双方军人的"不克制"而失去控制.俄土两队先是在距离格罗兹尼九十多公里的莫兹多克发生激烈冲突,双方虽未相互宣战,却各自调集重兵,围绕这座城市展开了激战.
格罗兹尼早年是俄军在北高加索地区的战略据点,由此可见它的重要位置.自
世纪发现油田以来,格罗兹尼迅速发展起来,俄国人在此修建了通往里海西岸港口的输油管道.土耳其军队占领这里之后,奥斯曼政府拨出专款恢复和扩大这里的石油开采,短短几年时间,格罗兹尼油田就成为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自营的最大石油产地,除供应本国工业生产之用,大部分用于对外出口,逐渐成为奥斯曼政府的支柱性收入之一.因此,苏俄轰炸机第一次攻击格罗兹尼之后,土耳其军队立即对俄国城市展开了报复性的轰炸,双方你来我往,空中较量不断升级,北高加索地区霍然成了检验空战和防空技战术发展的试验场.
二十多分钟后,由十数架飞机组成的苏俄机群进入了格罗兹尼防空圈,地面开始响起密集的枪炮声.从地面看去,当空绽放的团团烟云横阻在了苏俄飞机的航路上,然而高射炮的火力对那猩机的实际威胁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俄国飞机大多安然无恙地越过了土耳其军队的防空火力.它们的外观轮廓并不完全一致,有的在阳光下呈现出平滑的金属光泽,驾驶舱和射手战位都采用了相对封闭的构造,有的还是老式布质蒙皮,敞开机舱,参差不齐的性能让它们无从保持紧凑编队,每架轰炸机携带的炸弹数量有限,但因为抵达投弹位置的时间间隔较大,对城市的轰炸前后持续了十几分钟.
随着黑色的炸弹从天而降,地面在声声巨响中猛烈颤抖,爆炸所产生的烟尘直冲云霄.一座炼油工厂遭到攻击,当即燃起了骇人的大火,城市里到处是惊慌失措的呼喊声,人们在浓烟中推着古老的压水消防器具赶去灭火,结果自然是杯水车薪.除去一架不幸被击落的轰炸机,余下的苏俄轰炸机迅速踏上了返航的道路,土耳其人的反击如期而至:十余架双翼战机呼啸而至,金色,绿色,红色相混的涂装让它们看起来像是凶猛的食雀鹰.当它们快要赶上俄国人的轰炸机群时,几架墨绿色涂装的战机突然从高空稿而下.俄国战斗机的数量虽比财大气粗的土耳其人少,但苏俄飞行员的技巧和斗志显然要胜出一筹,他们如骑兵一般冲入步兵阵列,左杀右砍,勇猛异常,一转眼的功夫,两架土耳其战机便拖着黑烟坠向地面——外界所认为的军事冲突,早已演变成为真刀真枪的流血战争,双方死伤将士及不幸丧命的平民早已超过千人!俄土战机缠斗之时,一群灰色战鹰从西南方向高速飞来.德国人虽未直接参与奥斯曼帝国对北高加索的扩张,却也是土耳其人夺取格罗兹尼油田的经济受益者.应对高加索的紧张局势,德国在三国共管的巴库地区加强了军事部署,战功卓著的德军第
战斗机联队从海湾地区调往巴库,这支长期部署海外的空军力量装备着性能卓越的福克-